“芋”树临风

发布日期:2021-04-12

  《本草纲目》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而为完成这部约190万字巨著的李时珍,在编写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很多他与中药的故事。我在不经意间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让我对其中的一种中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时珍是一位对科学一丝不苟的人,在著书过程中从来都是要尽可能通过亲身实践,才肯慎重地在书中留下记录,而且他还常常会创造出一些奇特方法来验证中药功效。比如,有一次,李时珍发现一本书上说野芋麻叶可以治疗瘀血症。于是,他便找了两杯生猪血来做实验。他将第一杯生猪血中放了野芋麻叶的粉末,另一杯则什么都没有放。过了一会儿,放了野芋麻叶粉末的生猪血没有凝固,而作为对照的那杯生猪血却很快凝固了,于是,野芋麻叶治疗瘀血的功效得到了初步证实。李时珍又深入思考了一下,上面的实验只是证实野芋麻叶能够防凝血,那么,它对已经形成的瘀血块儿又能有怎样的作用呢?他于是决定将实验继续下去。他把芋麻叶粉末搅拌进刚刚凝固的血块儿中,血块儿竟然在搅动下又慢慢溶化成血水!这就进一步证实了野芋麻叶即可以抗凝血,还可以化瘀血的作用。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怎样完美的一个药理学实验呀!即便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这也算是颇具一定水平的实验!我深深地被这位几百年前的老人的科学精神感动了。同时,故事中提到的“野芋麻叶”也深深吸引了我。

 

  翻看本草古籍,有许多关于芋的记载。《唐本草》曰:“芋有六种,有青芋、紫芋、真芋、白芋、连禅芋、野芋。其青芋细长毒多,初煮要须灰汁,易水煮熟,乃堪食尔。白芋、真芋、连禅芋、紫芋毒少,并正尔蒸煮啖之,又宜冷啖,疗热止渴。其真、白、连禅三芋,兼肉作羹大佳。蹲鸱之饶,盖谓此也。野芋大毒,不堪啖。”《本草图经》云:“其类虽多,叶盖相似,叶大如扇,广尺余。白芋毒微,青芋多子,真芋、连禅芋、紫芋并毒少,而根俱不堪生啖。”关于野芋麻叶,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但根据从《本草经集注》、《纲目拾遗》、《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国植物志》查到的相关资料判断,故事里提到的野芋麻多半应该就是野芋(也可能是海芋),至于多了个“麻”字,或许是因为食用它后有麻舌感而得名的吧。

 

  

 

  野芋,是天南星科芋属植物,为多年生常绿草本,它与野芋头、红芋、野山芋,红广菜,还有两个极其类似的亲缘物种大野芋和海芋,植物形态十分类似,也都具有一定药用功效和观赏价值。此类植物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成片生长于热带雨林林缘或河谷野芭蕉林下。我国的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分布,国外自孟加拉、印度东北部至马来半岛、中南半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也有分布。野生、栽培品种均有。

 

  野芋、海芋在南方很常见,它们都有大大的卵状心形、亚革质叶片,叶片长可达50-90厘米,边缘波状,多会生长苍黄色12-24厘米长的佛焰苞,果实是浆果,圆柱形。野芋与海芋,可从“叶鞘是否展开,子房是否具基底胎座或叶柄颜色及是否被无白粉”等方面进行区分。还有一种叫“大野芋”的植物,植物物种更接近野芋,但外观与海芋很像,比海芋更高大些,高的可以达到3-5米,人站其下,确实会有“芋”树临风的震慑感!

 

  

 

野芋与海芋对比表
中药名 科目 来源植物 拉丁名 用药部位 毒性 出处
野芋 天南星科 野芋 Colocasia antiquorum Schott. 全草及块茎 有毒 《全国中草药汇编》
根茎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野芋叶 叶片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海芋 天南星科 海芋 Alocasia odora (Roxb.) K. Koch. 根状茎 有毒 《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
Alocasia macrorrhiza(L.)Schott[Arummacrorrhizum L.;Alocasia odor(Roxb.)Koch.] 根茎或茎 《中华本草》
野芋实 Alocasia macrorrhiza(L.)Schott. 果实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野芋和海芋除了在南方常作为公园和寺庙的栽种绿植外,它们在医药上也有很好的作用。野芋的全草及根茎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功效,在解表、清热、泻下、祛风湿、芳香化湿、利水渗湿、温里、理气、消导、驱虫、止血、活血、化痰止咳平喘、安神、平肝熄风药、开窍药、外用等诸多方面都有应用。海芋的根茎与果实也可入药,可行气止痛,在风热头痛、风湿骨痛、背痈等疾病上有治疗功效。但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野芋和海芋均有毒,在应用时需特别谨慎!

 

 

  万紫千红诸般色,

  野芋笑傲四季青。

  清丽脱俗世间立,

  玉树叶挺自临风。

 

  最后,小编不才,以“野芋”为题作小诗一首,与热爱生命的你分享。愿它的存在,能带给世人更多美好!

  (中医药博物馆 潘激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