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博物馆新闻

北中医博物馆焕新开馆

发布日期:2024-10-23


10月22日上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开馆仪式在和平街校区博物馆一层会议室举行。


_05I5396.jpg


国家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杨荣臣、国家自然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王世雯、北京高校博物馆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馆长吴志勇、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秘书长,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馆长施光海、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创馆馆长蓝韶清、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馆长张勇、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田辉、北京舞蹈学院博物馆馆长阮伟先生与副馆长张丽娜、岭南中医药博物馆馆长陈秋娟到场祝贺,校党委书记王瑶琪、校党委副书记张继旺、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的领导们出席了开馆仪式。同时到场的还有改造提升期间为我馆进行了捐赠的社会各界嘉宾代表。开馆仪式由博物馆张艺馨老师主持。


_05I5179.jpg

王瑶琪书记讲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多个场合都对中医药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中医药的发展正迎来历史性的新机遇。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传承和发展祖国传统医学的需要。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是最早建立的高校中医药博物馆,历经近三十五载的实践与积淀,成为中医药高校博物馆中的翘楚。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学校本着立足教学、面向社会的目的,力图从全方位、多维度对博物馆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使改造后的博物馆能更好地展示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和宏大成就,传播中医药知识和健康理念,展现中国人的智慧与创新,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她强调升级后的博物馆让人耳目一新,新馆能够更好地与课堂协同联动,共同夯实育人阵地,也能更全面地服务于社会群体,成为全方位传播中医药历史文化的平台。

_05I5159.jpg

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杨荣臣馆长作为中医药博物馆的领航者,带大家回忆了北中医博物馆上世纪九十年代手绘展板的文物属性,讲述了中医药的体系、规模,依托博物馆探索中医药文化属性,做好内涵挖掘与外延拓展,以独到的见解为大家描绘了中医药博物馆的新篇章。

_05I5228.jpg


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吴志勇馆长对北中医博物馆在北京高校博物馆专委会工作方面的支持表示感谢,肯定我馆创新展陈和教育活动是高校博物馆中的翘楚,强调北京高校博物馆专委会将继续秉持“服务教育、传承文化、创新发展”的理念,携手各成员单位,共同推动高校博物馆事业再攀新高峰。

_05I5267.jpg


我馆卢颖馆长感谢了升级改造期间给与关心与支持的社会各界,分享了展陈改造的设计巧思,并介绍了博物馆的老师团队。

中医药文化在一代代的薪火相传中,兼容并蓄,博物馆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为丰富馆内藏品,博物馆改造提升期间陆续收到以下捐赠: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政府捐赠的泗滨浮石及相关产品

江西建昌帮捐赠的枳壳夹、雷公刨等炮制工具及炮制饮片

北京市双桥燕京药业有限公司捐赠的九转南星、胆南星以及包括淡豆豉在内的燕京十五味

北京太洋树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捐赠的百药煎、六神曲等十余种京帮饮片

岭南中医药博物馆捐赠的5份不同年份的新会陈皮及陈皮灯

北京广东五邑侨乡海外联谊会捐赠了10份不同年份的新会陈皮

郑州百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捐赠的冬虫夏草包埋标本1份及动物剥制标本陆龟1份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转赠校友广盛原中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胜 1.8米长浑源野生黄芪 1根

中国药品检验所捐赠的人工麝香

康仁堂“王孝涛传承工作室”中药技术交流传承经理于立伟先生捐赠的“京帮”切药刀、线瓦、 修明堂药物仿单、内票

东阳光冬虫夏草研发有限公司捐赠的冬虫夏草(繁育品)系列标本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捐赠的巨型雷松藻

浙江省磐安县人民政府捐赠的“浙八味”

江西“诗书画印四绝先生”邱左贤捐赠的书法作品5件

山西太原理工大学美术馆馆长 一级美术师 吕林健先生捐赠的“杏林春暖”书法作品1件

湖北闺真园中草药有限公司周重建先生捐赠的厚朴、百部、杜仲、苦楝皮等十余件大型中药标本

北京广安门医院 校友 杨辉女士捐赠“济世广安——中药毛猴微景观”1套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深圳中医药博物馆捐赠清代铜鎏金带炉药壶1套

_05I5339.jpg

活动现场由张继旺副书记与卢颖馆长为到场的捐赠单位代表颁发了捐赠证书。

_05I5354.jpg 

在现场热烈的掌声中,杨荣臣馆长、王瑶琪书记、张继旺副书记、施光海馆长、邵英歌县长、 蓝韶清馆长、王世雯副书记共同为中医药博物馆新馆揭幕,共同开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新篇章!到场的嘉宾共同参观领略了全新的博物馆。

_05I5495.JPG

7bcb4992712532a21fc3f3ee4c49a67.jpg


“重开医博之门,探寻中医之美”——北中医博物馆全新亮相,博物馆的焕新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共鉴馆藏,探秘中医药,感受医史韵味,未来博物馆一定为传承中医药文化、推动教育发展、服务社会大众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撰稿:刘青  审稿:卢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