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小口尖底瓶探秘

作者:中医药博物馆 发布日期:2011-12-28

 

小口尖底瓶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其器形独特,杯形小口、细颈、溜肩、长圆腹、尖底,有的上腹部带有双耳。

传统观点认为,尖底瓶是原始人使用的汲水器。其设计十分科学,杯形小口便于进水和排气,同时防止液体溢出。尖底可插入泥土中平稳放置。双耳便于系绳提拉或手持搬运。将其两耳系绳置于水中,瓶体由于重力和浮力的作用,上半部自动倾倒,下半部翘起,使水灌入瓶内,随着瓶内水的增多,瓶的下半部会逐渐下沉,直至盛满水而直立。

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汲水器的说法逐渐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1989年,半坡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与北京大学力学系的专家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尖底瓶放到水中后,因其上部粗重,确实能能自动灌水,但灌到一半时,由于重心下移,口部自动翘出水面,因而无法把水灌满。而双耳系绳提拉装满水的瓶体时,又会因为重心在上部而倾倒。由此看来,小口尖底瓶自动汲水的说法恐难成立。

那么,小口尖底瓶的用途究竟是什么呢?学者们众说纷纭。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尖底瓶可能是一种酒器,后来甲骨文中的“酉”字,就是尖底瓶的象形。还有学者认为,尖底瓶可能是一种礼器。甲骨文中的“且”字,正是一个倒扣的尖底瓶的造型,其本义为男性生殖器,引申为“祖”,是古人祖先崇拜的祭拜物,即后世之牌位。其实,水器说、酒器说和礼器说彼此并不矛盾,商周时代的青铜礼器也正是从饮食容器发展而来。小口尖底瓶尽管无法自动汲水,但用作储存液体的容器,后来又被赋予礼器的涵义还是很有可能的。

由于缺乏明确的文字记载,尖底瓶的真实用途至今已经难以详考。然而,有趣的是,几千年后的春秋时代,孔子在鲁桓公之庙中见到一种奇特的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即空着的时候瓶体会倾斜,注入适量的水后瓶身会直立起来,注满水则会倾倒,故称“欹器”。孔子由此感叹:“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训诫弟子要为人中正,不可狂妄自满。这种欹器的特性恰好与尖底瓶不谋而合,可能春秋时代还保存有远古流传下来的尖底瓶,这种形制奇特的容器引发了孔子的思考,并成为一种内涵深刻的教具,这恐怕是远古人们想象不到的。

(中医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