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药都”安国

作者:中医药博物馆 发布日期:2013-07-15

 

安国古称祁州,素有“药都”之称,安国药业如此繁盛,千年不衰,究其源头,还要从药王庙的建立开始。关于药王庙的建立,安国民间流传着很多传说,其中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修《祁州药志》载:北宋年间,秦王得了重病,请了许多医生都不能治好。一天夜里,秦王梦见一白胡子老头儿前来为他诊病,老者从囊中取出药丸数枚,递给秦王,秦王服下药丸后,顿觉心神舒畅,毫病皆无。他问老人是谁,家住哪里,一定要好好报答老人。老人答道:“我乃是祁州南门外人也”,说完便飘然而去。秦王一觉醒来,体健如初,知老者为神医,遂将此事奏明皇上。皇上听罢,为感谢神灵治病之功,在祁州南门外建庙祭祀。

另有一传说在安国一带民间广泛流传着:宋朝一位皇帝的女儿身患重病,经当地的许多名医诊治都无效。于是,朝廷便到处张贴皇榜求医。皇榜称,谁治好公主的病,便将公主许配给他。当时祁州南关外有一个修鞋匠,不但修鞋技艺很好,而且颇得医道。一天,修鞋匠在回家的路上,见到皇榜便揭下塞进怀中。守榜军士见他揭榜便连夜报官送至京师。修鞋匠看了公主病情后,掏出几粒药丸让公主服用,便寻机扬长而去。公主的病乃停积留食,胃口闭塞所致,宫廷御医以公主为金枝玉叶之体,给公主饮用的都是进补之药,哪能奏效。公主吃了祁州修鞋人的药后,竟又吐又泻,没几日,病好如初了。皇帝为饯前言,欲将公主嫁给治病人,便到处寻找。修鞋匠听到皇帝派人寻找自己,误以为公主吃了自己的药发生不测,便上吊而亡。当皇家探明缢死者便是为公主治病的人后,便追封他为药王,并在祁州南关外住处为其建庙,还用他上吊的那棵大枣树雕刻成“敕封明灵昭惠佑王之墓”木碑,竖在墓亭内。

两种传说都明确说明了药王庙的建立应在宋代,这在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重修皮王神阁碑记》所载“庙宇之建,肇于宋,扩于明,而当庙宇未建之先旧有皮王神阁一座”中得到了佐证。

安国药王庙所供奉的药王是谁呢?《安国中医药志》说:清朝以前并没有药王是谁的记载,但由于药业发展的需要,全国各地药商云集祁州,对药王的朝拜活动日趋隆重,在迷信盛行的社会背景下,药王庙的药王没有真名实姓无法吸引客商,于是就选中了一位汉朝大将邳彤。药王为邳彤的说法已流传200多年的历史了,据《后汉书·邳彤传》记载,邳彤原是王莽的部下,后归汉光武帝刘秀,不仅战功显赫,而且为国而不顾家,是光武皇帝的二十八员大将之一,被封为灵寿侯,官至太常少府。邳彤戎马一生,逝后葬于祁州南关门外,史书并没有他行医的记载,所以说,邳彤成为药王,不得不说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封建迷信的产物。由于皇家的建庙之举和大肆宣染,安国的神灵显圣治病之说传播日广,又由于当时缺医少药,百姓更是把疗疾去病寄托于神灵。药王庙有善男信女纷至沓来,形成了香火会;当时的朝庭,凡有灾疫,必遣祷之。各地药商为获取更高的利,便想出了一个妙计,就是迎合民众的心理,携带本地药物到安国买卖,民间遂产生了“药不经祁州无药味”的说法,香火会由此变为药材交易庙会,逐渐形成了“春秋两会,经年活跃”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流集散地。

如今的安国药王庙,坐落在安国南关,它是安国药业兴旺发达的象征,也是中国少有的纪念中医药界历史名人的庙宇。它自北宋皇帝敕建后,经历代扩建修茸,汇集了宋、元、明、清各代的建筑特色,形成了一座风格独特的古建筑群。主要建筑牌楼、山门、墓亭、正殿、后殿、处在一东西轴线上,分为三进院落,山门西向。山门正中悬有清朝乾隆年间丞相刘壅书写的药王庙巨匾。中院墓墓亭内竖一高3.8米,上刻敕封明灵昭惠显佑王之墓透雕木碑。两侧的名医殿内塑有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医像。庙中碑碣林立,壁画生辉。各殿内挂满历代名人和各地药商帮会书写的匾额。庙前的木质牌楼高8.4米,为三栋四楹庑殿顶,工艺精湛,为国内木制牌楼之珍品。两根铁铸旗杆,高达二十四米,每根重约十五吨,盘龙翔凤,悬斗挂铃,造型奇巧独特,国内实属罕见。该庙建成后,进香参拜者纷至沓来,逐渐形成安国庙会。千百年来,这里客商云集,百货交流,其中以中草药为主,发展为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药材集散中心。安国被誉为 天下第一药市

(中医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