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古代睡眠养生文化漫谈——枕头与被褥

作者:中医药博物馆 发布日期:2013-11-01

 

猫形瓷枕

除床榻外,枕头也是睡眠养生中的重要环节。《论语·述而》中有一句广为传颂的名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其中“曲肱而枕之”意为枕着弯曲的胳膊睡觉,是为君子安贫乐道的象征。《梦溪笔谈》记载古代士兵以牛皮制成箭袋,睡觉时则以之为枕,以其中空,数里内有车马声,则皆闻之,此牛皮枕为一物二用的巧妙发明,军旅生活的艰辛亦可见一斑。据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睡觉以圆木作枕,身体稍一翻转,便会随着圆木的滚动而惊醒,随即起身伏案写作,其勤勉令人钦佩。

然而,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枕头非但无法养生,反而会损害健康,不值得提倡,只是耐人品味的史话罢了。真正利于健康的枕头,古代养生家论之甚详。《老老恒言》对枕头的制法、长短、高低、软硬都有详细说明。枕头的高低须注意,太高则会使颈项酸痛,转动不力,太低则使阳气不达,头晕目眩,我国素有枕头“长寿三寸,无忧四寸”说法,一寸约为3厘米,故枕头的高度大约10-13厘米较为适宜。枕内的质地和填充物更有讲究,古人所用之枕比今天更加名目繁多,布枕之外还有瓷枕、石枕、玉枕、藤枕、竹枕、皮枕等等,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枕头多为瓷枕,题图即我馆馆藏的猫形瓷枕,其造型稚拙生动,作猫儿横卧之状,以兽脊枕头。以各种中药填充的药枕更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介绍了由苦荞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菊花等中药填充的“明目枕”,有使人神清气爽之效。高濂在《起居安乐笺》中推崇一种以飞廉、薏苡仁、款冬花、肉苁蓉、川芎、当归、白芷、辛夷、白术、藁本、木兰、蜀椒、官桂、杜衡、柏实、秦椒、干姜、防风、人参、桔梗、白薇、荆实、蘼芜、白蘅、乌头、附子、藜芦、皂角、草、矾石、半夏、细辛32味中药制成药枕,据说此药枕长期使用,可使人颜面光润,耳聪目明,体自生香,甚至白发变黑,落齿复生。《保生要录》亦有一药枕方, 以蔓荆子、甘菊花、细辛、白芷、白术、通草、川芎、防风、藁本、羚羊角、犀角、石上菖蒲、黑豆、组成,“久枕可治头风、目眩、脑重、冷痛、鼻塞兼辟邪”。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医家和养生家们都特别指出,药枕在不用时须用布袋包严,或置于盒中,并要定时更换,以防药气散逸。民间常用荞麦皮、决明子、蚕砂、芦花等制成枕头,原料虽不及医书中品类繁多,但也有不错的养生防病效果。

被褥的选用也有讲究,大抵宜蓬松宽大,厚度则虽天气冷暖而增减。《老老恒言》对老年人使用的被褥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被取暧气不漏,故必宽大,使两边可折”。这是尺寸上的要求。“被宜里面俱��,毋用锦与缎,以其柔软不及也”。 ��丝是一种手感柔软、丰满,表面有许多毛绒的丝线,与绮丽光滑的锦缎相比虽美观不及,但舒适有加,是被子面料的首选,这是材质的要求。“寝卧必得厚褥,老人骨瘦体弱,尤须厚褥,必须多备,渐冷渐加,每年以其一另易新絮,紧着身铺之。倍觉松软,挨次递易,则每年皆新絮褥着身矣”。这是对褥子厚度的要求,每年换一新褥,不仅保证了舒适度,也不易滋生细菌虫螨。关于被子的填充物,古人多择自然之物,如《起居安乐笺》介绍的蒲花褥、芦花被,蒲花和芦花如柳絮一般蓬松轻软,其舒适性恐怕不亚于我们今天的羽绒被、席梦思床垫,而采集、加工和缝制的过程,也别有一番自然情趣吧。

(中医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