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心病还需心药医之二

作者:中医药博物馆 发布日期:2014-12-08

   

    转移病人注意力,也是心理治疗常用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因过分注意而产生的病态条件反射;以及由于患者过分关注自已的病痛,以致对疾病的治疗、康复产生障碍者。古代医家擅长此法者不乏其人,许多成功的医案对后学者有极大的启示作用。据说清代名医叶天士曾经遇到一个红眼病人,双目红肿,经久不消,患者忧虑万分。叶天士给他作了检查,开了药方,并且严肃地对他说:你的眼疾并不严重,吃一两帖药就会好,我担心的是你的脚在7天之内必会生痈毒,弄不好可能有生命危险。患者一听,大惊失色,哀求他设法防治。叶天士告诉他说,活命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即日起,每天用右手擦左脚左脚心三百六十次,用左手擦右脚心三百六十次,连续7天,可能还有一线希望。那人回去后依法行事,果然脚上没有长出痈毒,红眼病也好了。当他向叶天士道谢时,叶氏笑着说:“脚底生痈是假的,我见你因患眼病而忧心忡忡,而这眼病恰恰又与精神忧郁有关,不解除你的心病,眼病怎么会好可能呢?叫你按摩脚底是分散你对眼病的注意力,这样,红眼病就容易痊愈了。”

叶天士的治法极妙,对迫在眉捷的目疾轻描淡写,却反将患者注意中心引向足心。这样做一来转移了患者对病位的过度关注;二来蕴含了中医上病下治之理,因足心乃肾经井穴涌泉,而目红肿痛属实属火,心注于足,手擦足心可起到降心火、升肾水的作用,水火交泰则益于目疾消除,真可谓一举两得。

无独有偶,现代著名老中医蒲辅周也用过这样的心理疗法。浦老在临床曾碰到一反胃病者,一闻药味,立即作呕。蒲老深思熟虑后,以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加红糖治之。他首先向病家解释,这不是“药”,而是生姜红糖汤。其次说药后两脚心可要发热,如果脚心发热,病就痊愈。病者服后,用意于两脚心,结果一口也没呕,待药力发挥作用后,反胃呕吐就此止住。

    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健康越来越需要心理治疗这一门学问,然而我们也不能忘记,曾几何时,这些优良传统曾被打入冷宫,尘封已久,见不得天日。当人们再重新审视它,并把它与现代西方一些心理治疗流派相比较时,蓦然发现那些散在的思想和那些丰富的临床实录——医案中,竟然闪烁着如此夺目的光华,它的心身统一治疗思想、各种具体的心理治疗方法及调理心理疾病的选方用药上的辨证施治等都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

(中医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