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霾”字探源

发布日期:2015-04-03

 

  近年来,雾霾天气频频侵袭我国各地,北京等大城市的雾霾天气尤为严重,由此引起的健康和环保问题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

  雾霾是否完全是由现代工业污染引起灾害性天气呢?事实上,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就会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导致能见度恶化。

  如此说来,古代也会有“霾”吗?让我们从“霾”字的起源说起。

  “霾”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这个字。在十几条含有“霾”的卜辞中,其中有一条特别值得重视,就是“贞: 兹雨隹霾?贞:兹雨不隹霾?”(《甲骨文合集》13467版),大致意思是“贞人占卜问,这场雨会出现霾吗,这场雨不会出现霾吗?”有学者推断,甲骨卜辞中的“霾”的含义应该是一种昏暗的空气混沌状态。

  传世文献记载的“霾”字,最早见于《诗经·邶风·终风》一诗中的“终风且霾,惠然肯来”一句。《尔雅》解释说,“风而雨土为霾”,即刮风下土就叫做霾(此处“雨”用作动词,意为像雨一样落下)。这里将霾解释为类似扬尘的天气现象。

  古人对于霾的形成原因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于是将其视为一种凶兆,所谓“天地霾,君臣乖”,是上天对人间秩序的不满和警示。因此,统治者大多通过下罪己诏、斋戒焚香祈求神灵等方式以求化解。

  综上所述,“霾”这一现象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霾”是指空气浑浊,能见度低的自然现象。《后汉书·郎顗转》引东汉郎顗奏疏中的“太阳不光,天地混沌,时气错逆,霾雾蔽日”,《晋书·天文志中》云:“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这些描述与今天我们说的雾霾十分相似。古代虽不似现代有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释放的污染物,但也会有大规模的焚烧行为,如开荒、战争等,如果遇上适合的天气条件,也会出现能见度降低、空气混浊的天气现象,只是古代大气中颗粒物的成分与现代大不相同而已。

  (中医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