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黑陶觚

发布日期:2025-03-19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藏有新石器晚期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黑陶觚,距今已有四千多

图片1.png 

龙山文化时期  黑陶斛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藏

黑陶最早发现于龙山文化,在陶器烧造过程中采用一种渗碳工艺烧制而成,是当时制陶工艺中的最高水平。龙山文化的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的制作水平最高,胎壁厚仅0.5-1毫米,类似蛋壳,又被称为蛋壳黑陶。蛋壳黑陶的典型特征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胎体内外全黑,薄如蛋壳我馆所藏的黑陶觚就属于蛋壳黑陶器,表面光滑,质地细腻,纹饰较少,只有中间鼓起的腹部有一圈双线装饰纹,下半部均匀分布有三角形、圆形镂空图样,是蛋壳黑陶中的精品。遗憾的是,蛋壳黑陶在历史长河中仅为昙花一现,到了龙山文化晚期,蛋壳陶器逐渐增厚制作日益粗糙,此后便逐渐消失了。制作工艺的失传使蛋壳黑陶器显得尤为珍贵。

民国  铜斛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藏.png 

民国  铜斛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藏

觚(读作gū),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器,也是重要的礼器之一觚的特点就是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期,主要为陶觚,随着青铜器的使用和流行,夏、商、周时期主要流行使用青铜觚。作为酒器,觚多与爵经常等量配对出土,后逐渐演变为专门的祭祀、礼仪用具,成为贵族阶层权力、身份和等级的象征。

明  青花异兽纹花觚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png 

  青花异兽纹花觚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此后的岁月中,觚演变成了陈设器和插花器。元代人将觚作为陈设器。由于代人喜爱插花艺术,的形状类似喇叭,形态适合用于插花,宋人便使用铜觚插花,因此觚在宋开始被称作“花觚”。南宋开始出现仿铜觚造型的瓷器,此后一直流行

 

中医药博物馆  甄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