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京城四大名医之汪逢春

发布日期:2015-04-24

  

     汪逢春(公元1884—1949),生于1884年5月29日,故于1949年8月14日。出生于江苏省吴县,幼年受晚清名医艾步蟾真传,精究医学。光绪末年从吴县(今苏州)来京,供职于当时的法部。清宣统三年(1911年)后,辞去法部职务,专门以医为业,在北京前门外西河沿五斗斋应诊。后其诊所迁至西河沿江苏会馆,言其斋为泊庐,有不求闻达利禄之意。民国18年(1929年)担任北平中医考试委员。1938年成立国医职业公会,汪逢春被选为公会会长,同时筹备《北京医药月刊》,于1939年一月创刊,先生亲自主持笔政,并为该刊撰文,以资号召倡导。一九四二年曾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于北京天安门内侧朝房,为中医中药界培养人才,虽是短期培训性质,但纠集同道多数是有真才实学的前辈,如瞿文楼,杨叔澄、赵树屏等都是主讲教师,近代名医郭士魁、王鸿士等就是当时的学员。

  汪逢春精究医学,博览群籍,虚怀深求,治病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辨证施治,在京悬壶,门庭若市,妇孺皆知其名。他很能接受新事物,平时妇科会诊常请林巧稚、田凤鸾,皮科请赵炳南,他常说不能抱残守缺,孤陋寡闻。定期举行同砚小集,地址在椿树三条荀慧生宅。每周一、三、五讲课,听讲者达二十余人。讲《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及《医案分析》等。他最佩服清·徐灵胎,认为其文笔犀利,脉案清爽,可师可法。指导学生到西鹤年堂看标本、实习制药过程;到窑台去看锯鹿茸,天坛复泰参茸庄去看制茸。他常说,自古医药不分,医生必明药物制法,这样才能心中有数。什么叫酒炒当归、吴萸制黄连,前胡为何用麻黄水炙等,明乎此,临证时才能得心应手。

  汪逢春先生注重医德,对于同道不贬低,不攻击。尝遇病人经前医治疗不效者,也积极想方设法扭转病势,一旦无望,也不发怨言,不找借口推卸责任。他尝说,如怨天尤人,自我吹嘘,等于自我报复,结果必将一败涂地。他从不登广告。

  汪逢春擅长于温病、伤寒及痰饮病,诊治湿温病得心应手。汪逢春先生于时令病、胃肠病审其虚实寒热,辨证细腻,立法严谨,组方灵活,用药轻灵。他常说,查查病人的旧病历,了解一下以往症状很要紧,对于住院病人,尤其便于中医插手。讲究季节与发病的关系。他的著作主要有《中医病理学》、《泊庐医案》等。

  汪逢春老先生悬壶京都数十年,传诸弟子,不厌其烦,处方治之,辄取奇效。被誉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唐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