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养生之道——“心斋”与“坐忘”
古人认为,精、气、神是生命的基础,庄子云“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因此在养生之法中,养神比养形更为重要。关于如何养神,庄子指出:“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不应过度劳累和损耗。
庄子还进一步提出了养神的方法——心斋和坐忘。《庄子·人间世》记载了孔子和弟子颜回间的对话,借孔子之口阐释了“心斋”的意义。颜回向孔子请教进学之法,孔子让颜回先进行斋戒。颜回说自己家境贫穷,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喝酒吃肉了,这可以算是斋戒了吧?孔子答道,这是祭祀的斋戒,而非心斋。颜回问道,何为心斋?孔子回答:“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即摒除杂念,使心神专一,不用耳朵去听世俗的声响,而是用心聆听内部的声音,感受虚无的境界,虚无空明的境界就叫做“心斋”。
“坐忘”的故事见于《庄子·大宗师》,也是孔子与弟子颜回之间的对话。颜回告诉孔子,我最近有所进步了。孔子问有何进步,颜回答曰:我已经忘却仁义了。孔子说,很好,但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告诉孔子,自己已忘却礼乐,孔子说还不够。又过了几天,颜回说自己又有进步,已达到“坐忘”的境界。孔子惊异地问,何谓坐忘?颜回回答:“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意即舍弃强健的形体,废弃敏锐的感官和头脑,摆脱身躯和知识的束缚,与自然之道浑然相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坐忘。孔子闻之,对颜回赞赏有加,称其为贤人,并谦虚地说希望自己也能步其后尘。与心斋的故事一样,这段对话也是庄子编撰的寓言,实为借孔子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儒家向来重视仁义、礼乐,而这个故事中,颜回将这些统统抛到脑后,却被孔子称赞为贤人,也包含了庄子对儒家价值观的暗讽。当然,庄子讲述这个故事并不只是为了调侃孔子,而是明确表达了只有舍弃自身的形体、智慧、知识,才能通达自然之道的观点。
心斋、坐忘作为庄子倡导的修身养性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佛教禅宗和道家气功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不小的影响。在茶道、棋艺等需要排除干扰、凝神定志的活动中,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据说南朝著名棋手褚思庄钻研棋艺的宅邸就名为“坐忘居”。对于普通人而言,要达到虚静寡欲、物我两忘的境界自然不易,但若每天或每周找一段时间,像进行身体的锻炼一样,暂时忘却杂念,让头脑和心灵进行“放空”的修练,对身心健康也是大有裨益的。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韩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