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医家——王焘及《外台秘要》
王焘,唐代陕西省郿县人,公元670~755年。他自幼多病,常与医药打交道,从而对医学发生了兴趣。后又因其母身患疾病,于是便钻研医学,他为了有机会阅读医学书籍而到了当时的皇家图书馆——弘文馆任职。自此,他便如饥似渴地在那里阅读晋、唐以来的医学书籍。他在这里度过了20年的时间,在系统阅读大量医书的同时,他还认真的做了详尽的摘录,并且常常与名医接触,并向之请教,终于精通了医学,并著有《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全书共四十卷。其中1—20卷记的内科病,21—22卷记的五官病,23—24卷记的瘿瘤、瘰疬、痈疽,25—27卷记的二阴病, 28—30卷记的中恶、金疮、恶疾、大风等,31—32卷记的丸散等成方,33—34卷记的妇人病,35—36卷记的小儿病,37—38卷记的乳石,39卷记的明堂灸法,40卷记的虫兽伤及畜疾。各门记述先论后方,秩序井然。成书于公元752年,书中收载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学著作,其医论部分基本上是在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的基础上阐述发展起来的。医方部分选《千金要方》最多,其余所选各书,均注明书名卷第。全书编1104门(据现存本,核实得1048 门,似有佚失),载方6000有余,是我国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书中博采名家方论甚多,不少早已散佚的医药著作及名家医方,均赖此书当初的选录而被保存了下来,不少医家将此书与《千金要方》相提并论。《外台秘要》,成书至今一千二百余年,深受历代医家推崇,各代都有多种不同刊本。
他不存个人偏见,博采众家之长,他不仅对《千金方》、《肘后备急方》之类的著作仔细研究,还对没什么名气,流传也不广泛的著作加以收集,如陈延之的《小品方》、张文仲的《张文仲方》等医著。除此之外,对民间单、验方也并不排斥。多散佚已久的医书,也都是在这部著作中看到大致内容的。
王焘对于方剂的收载,不仅广引博采,而且精挑细选。现在看来,当时收载的许多治疗方法和方剂,都十分切实可用。而书中记载的治疗白内障的金针拔障术,是我国历史上对这种方法的最早记载,且这种方法,现今仍被沿用。
《新唐书》,将《外台秘要》称作“世宝”,历代不少医家认为“不观《外台》方,不读《千金》论,则医所见不广,用药不神”,足见该书在医学界地位之高,其卓著的功绩是不言而喻的。
《外台秘要》继《诸病源候论》和《千金要方》后的又一巨著。以上三部医书对祖国医学颇有贡献,所以后人称其为隋唐时代的三部医学代表作。尤其是《外治秘要》是在前两部著作的基础上编撰的,所以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方药的应用上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唐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