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医史人物一-王焘

发布日期:2024-03-16

外台秘要 王焘1.jpg


王焘生活在中唐时期,家境富裕,出身贵族家庭。王焘并不是一名医生,但是他为什么会懂中医呢?今天我们细细讲一下。

王焘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以及他的哥哥都在朝为官。他的母亲南平公主一直体弱多病,王焘非常孝顺,他一直衣不解带的照顾母亲,并且翻阅了大量医书,寻找药方为母亲治病,渐渐地王焘对医学越来越有兴趣。

学医理为母治病

一天王焘说:“母亲,你看这个方子,我感觉应该对您得身体有好处。您尝试一下吧。”

母亲回答说:“孩子,你聪敏好学,只是身体和我一样,经常生病。不要太操劳了。你觉得有效果,我们尝试一下吧。”

可惜好景不长,即使遍寻名医,王焘的母亲还是撒手人寰,这件事情让他内心深受震动,此后一直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医学著作。俗话说,久病成医,王焘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对医学逐渐入门的。

任职弘文馆整理医书

他曾经任彭城太守、邺郡太守、河间太守等职。后来到京城中的弘文馆任职。弘文馆是当时的皇家图书馆,这里保存着大量的珍贵书籍和资料,王焘任职期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因此唐政府也非常重视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多次主持修书。当时社会中有尚文重医之风,使唐代很多名医、宦医热衷编纂医书。

在弘文馆经常能够看见王焘与其他人一起讨论的场面。“大人,这里有一本书,请您过目。这是前段时间从民间搜集来的,大人您看,这扉页都没了,个别字也看不清了。年代不详,内容也是晦涩难懂。”

王焘见状回答说:“这书应该是前朝流传下来的,你看,这里应该是一味中药,麝香,字形生僻,不好辨认。依我之见这是一本医学书籍,这里面记载了大量的医方,辛苦大家认真抄写下来。”

王焘在弘文馆工作12年,担任主管,此时弘文馆中藏书共计七万余卷。丰富的馆藏使他得以广泛阅读唐以前的大量医学书籍。他在这里整理了大量的医学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

贬官南行著医书

王焘的人生并没有一帆风顺,因为一些原因,他被贬官到偏远地区,王焘一家一路奔波劳碌,又因为水土不服,感染瘴气而多有病痛。

这天王焘和妻子谈论:“这大宁郡和京城气候不一致,多雨潮湿,天气也要炎热太多了。”

妻子回答说:“是呢,老爷您也生病了。这可怎么才好呢?我看,这样下去不行的,咱们同行的人,因病离开的太多了,十之六七总是有的。您得想个办法才行呀,老爷,您知道的医方多,请您赶紧写个方子吧”

这一次,王焘运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为家人医治,使得家人痊愈。有了这样的经历,王焘体会到缺医少药的难处,深刻体会了底层民众的疾苦,他决定修书,惠及百姓。

王焘将书命名为《外台秘要》,历经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终于完成。全书40卷,涉及1104 门,内容详实丰富,所引用文献多达69家,共2802条,全书记载药方 6900 余首。王焘力求将所收录的文献一一注明出处。他不仅列出了书名或作者名,同时大多标记了卷次。如果出现同一首方剂分别记载于不同书中时,他也会将此方在尾注中详细记录下来。

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很多晋唐以前的中医书籍得以保存。《外台秘要》一书涵盖内容丰富,不仅有基础医学知识,还涉及各科临床病症。比如书中引用的文献指出:“消渴者....每发即小便至甜”,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消渴病尿甜的文字记载。

邮票上的拨障术 王焘2.png


同时《外台秘要》这本书在眼科方面的记录也十分详尽,特别是针对老年性白内障的论述更为精详,并且记载了运用金针拨内障的手术疗法。用这种方法治疗,可以达到了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见白日的效果,使白内障患者可以重见光明。


(图片引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医药博物馆 张艺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