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弃文从医的中西汇通大家恽铁樵

发布日期:2018-07-03

  在中国近代史上,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为人们所熟悉,而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恽铁樵弃文从医的经历却鲜为人知。事实上,这两位名人之间的关系还不止于此呢!

  恽铁樵(1878- 1935),名树珏,字铁樵,江苏省武进孟河人。他幼年就读于族中私塾,16 岁时考中秀才,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功底。江苏武进孟河是名医之乡,清末民初有“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之说。受乡风影响,恽铁樵于习儒的同时也接触到不少经典医籍,为他日后的成长道路打下了基础。26岁时,恽铁樵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攻读英文,4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恽铁樵曾在长沙和上海的中学教书,业余则发挥自己在外语和文学方面的特长,以章回体文言文翻译了《豆蔻葩》、《黑夜娘》等多部西洋小说,时人评价其翻译水平可与翻译家林纾媲美。他也因此被举荐进入商务印书馆任编译员,后又受到经理张元济的赏识,成为在全国颇有影响力的文学刊物《小说月报》的主编。恽铁樵可谓编、写、译全才,在担任主编期间,他不仅翻译和创作了数十篇小说,作为编辑,也堪称文坛伯乐。他选文严格,奖掖后进,慧眼发现了鲁迅、叶圣陶、张恨水等近代文坛大家。鲁迅的小说处女作《怀旧》就发表在1913年的《小说月报》上,恽铁樵还写了短评对文章大加赞赏,称其“用笔之活,可作金针度人”。

  后来,由于办刊观念的分歧,以及儿子因病误于庸医,恽铁樵于1920年离开了商务印书馆,弃文从医。最初,他并未悬牌,但为亲友诊治得多了,渐有医名,遂宣告悬壶,以医济世。他尤其擅长儿科,多次挽救病童生命于危急之中。但恽铁樵在中医界的盛名却不是因为他高超的医术,而是凭借他在汇通中西医学方面的创见和在中医函授教育方面的贡献。

  恽铁樵精通英语,受过系统的近代科学训练,同时自幼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国学功底深厚,这使他能够对中西医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中西医学的认识及中西汇通的途径有着客观公正的认识。他清醒地认识到中西医是“根本不同方法不同之两种学说,欲寻出其相同之一节互相比较,此非贸然可能之事”。在当时中医受到西医冲击,面对政府的歧视和压制的大背景下,恽铁樵于1922年撰写《群经见智录》,成为中医界第一位挺身而出,应对余云岫对中医基础理论攻击的人。恽铁樵主张,“中医之改良。借助于科学,试验于动物,自当事半功倍”。他把实现中西汇通的条件归纳为“其一是古文字的眼光,其二是新世纪的知识,其三是临床治病的经验”,对我们今天的中医教育仍有启示意义。

  凭借早年在编辑出版界的丰富经验,基于对中医知识普及“从乡村发展,不患无出路”的认识,恽铁樵于1925年与国学大师章太炎及其弟子张破浪共同组织成立了“中国通函教授学社”,即后来的“铁樵函授中医学校”,开近代中医函授教育之先河。这所学校声名远扬,学生遍及全国,第一年就有来自20个省市的427名学员报名学习。函授学校的入学门槛很低,只要国文精通,不论男女,有志中医者即可。学制两年,共四个学期,第一二学期以理论知识为主,主要学习医学经典和中医基础,第三学期理论与诊治并重,第四学期侧重临床学习。后来,由于国民政府的压制,许多中医学校纷纷停办,恽铁樵的函授学校也不能幸免。但他并不气馁,函授学校于五年后复办,改称“铁樵医药事务所”,学制和教材都较之前更为完备,学生人数也有所增加,到1936年,在册的学生人数达到763人。函授学校的教材除了章太炎和孙永祚编写的3种外,其余20种皆为恽铁樵自己编写,涵盖内经、伤寒、热病、生理、病理等中西各科,内容浅显易懂,切于实用。学员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通函提问,恽铁樵和其他教师亲自解答。

  

  恽铁樵白天为病人诊治,晚间著书立说,十几年间著作竟达25种之多。晚年瘫痪在床,仍口授其女慧庄录之成文,临终前一天还在修改《霍乱新论》一书,可谓为中医事业鞠躬尽瘁。我馆收藏的恽铁樵函授医学讲义共有《伤寒讲义》、《内经讲义》、《温病明理》、《热病讲义》、《金匮翼方选按》、《生理讲义》、《霍乱新论》、《验方新按》8种。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韩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