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一节排水管”引发的思考(下)

发布日期:2019-09-06

       一节排水管把我拉进了历史的长河,让我看到了中国几千年排水系统的不断发展,可它最初是因为什么产生的?是因为农桑的需要、还是水患的困扰?在这漫长的几千年里,有些名字与水结下了深厚的缘份,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兴建都江堰,石人来镇江”——战国奇才“李冰”

  

  李冰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人,据说他“能知天文地理”,极有学识与才能。在秦昭王时(公元前256年-251年)被任命为蜀郡守,他到任以后所做的许多事情都与治水相关。

 

  李冰上任后首当其冲地就干了一件实事儿,即“治理沫水”(今青衣江),紧接着他就设计、建造了造福子孙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个工程的名字是后来才这么叫的,历史上曾有过“浙棚”、“浙堰”、“金堤”、“楗尾堰”等名,宋代才有了“都江堰”之名。

 

  都江堰位于岷江中游。岷江从岷山发源,一路急流而下,到四川灌县(即今都江堰市)地域又进人了平川地界。这里地形复杂、泥沙淤积,航行困难。洪水季节时,常常是江西洪水肆虐,江东缺水受旱,百姓苦不堪言。“宝瓶口工程”是整个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李冰接受富有经验的民工建议,采用火烧山岩使岩山爆裂的方法,将阻碍江水东流的玉垒山劈开近20米宽的口子。因其形状像瓶口,故得名“宝瓶口”。“都江鱼嘴”,是人工筑起的一条纵向的大堰,因为头部像鱼头,所以称为“鱼嘴”。又因为它的作用在于把上游流下来的江水分为内、外两股(堤左西面的为外江,是岷江的主流;堤右东面的为内江,是灌溉东面田地的总渠),所以又称为“分水鱼嘴”。鱼嘴的分水量大致是外江占4成,内江占6成,为了避免洪水季节内江也产生涝灾,李冰又修筑了“飞沙堰”。

 

  

 

  分水鱼嘴与飞沙堰的修筑方法均采用竹笼填石法。此法就地取材,施工方便,实用又高效,所以在建筑业得到了“重而不陷、击而不反、硬而不刚、散而不乱”的十六字的极高评价。

 

  为了控制内江的水量,李冰还刻了3个石人,设在“白沙邮”(在都江堰工程区域中)。如果水位浅至石人的脚部,用于灌溉的水量就有可能不足,也就预示着会发生旱灾;如果水位升至石人的肩部,就表示水量已经过多,也就预示着会发生洪灾。这个以足、肩作为水量不足与过多的标志,是在长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史籍将其记载为“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都江堰”成功地控制了内、外江水量,解决了西涝东旱的弊病,把原来的灾害地区变成“天府”粮仓,以今天的科学水平来回顾2000多年前的这一工程,仍可看到其工程规划精准实施的科学性,着实让人钦佩!

 

  “铸牛、栽柳的护堤皇帝”——康熙、乾隆

  

 

  历史上许多开明帝王极为关注水患问题,尤以康熙、乾隆爷孙俩为甚。

 

  公元1699年正月,康熙帝因为大运河连年水灾,决定第三次南巡。三月初六这天,康熙帝来到江苏扬州邵伯一带视察,发现这一带的河堤已经被水浸坏,故命河道总督于成龙派人将邵伯、高邮一带的河堤全都重新检查、修理一遍。此后,康熙皇帝还多次召见于成龙等人现场办公,一起商量治河方案。五月十七日,康熙皇帝结束了历时103天的南巡活动,返回了京城。然而,他前脚刚踏进紫禁城,后脚就接到了邵伯一带运河水灾的奏报,这让他大为震惊。

 

  于是康熙命人用生铁铸造了“九牛二虎一只鸡”,将它们分别放置在邵伯、高邮、瓜洲等险要河段上。康熙为什么会选择牛、壁虎、鸡这三种动物作为镇水神兽呢?原来,中国古人认为,牛是大地的象征和载体,自古就有用铁牛镇水的传统;雄鸡,据说可以抵御水患。古人认为洪水属阴性,而雄鸡报晓可驱鬼除阴;壁虎也被古人视作驱除水患的神兽。再者“九牛二虎”也表明了康熙帝要竭尽全力消除运河水患的决心。

 

  “宿迁”,地处淮河和沂沭泗诸河下游,历史上因水患灾害而多次迁移县城,故得此县名。公元1684年康熙南巡经宿迁时,河道总督于成龙伴随皇上视察河工,指授方略,提出治水要“仿永定河之法”,“遥堤加增修筑”并强调建设工程同时增加生物工程措施,需“堤防植柳”“布草根”。到乾隆当政时,则进一步要求强化植被,曾御示宿迁各地:“凡河兵(清代实行的堤防巡守制度,由国家服役士兵担任)每人每年要种柳树百株”树苗规格“长八尺,径三寸”。栽种时间和标准规定:“栽后要保浇保活。至夏秋之交,点查成活数目”。有一次乾隆南巡至宿迁时还曾高兴地挥笔写下《堤上偶成》:“夹堤栽柳为河防,高下成行护野塘。欲是春风不相让,轻摇丝缕半熏黄。”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乾隆总结了永定河植柳护堤经验,写成五言律诗:“堤柳以护堤,宜内不宜外;内则盘根结,御浪堤勿败;外惟徒饰观,水致堤乃坏;此理本易晓,倒置尚有在。而况其精微,莫解亦奚怪;经过命补植,缓急或少赖;治标资小助,探源思其逮。”

 

  数百年来,邵伯古镇的大铁牛还静静地卧在大运河岸边,见证着大运河上的沧桑变迁。如今,它再也不用为泱泱洪水发愁了,完全可以悠闲自在地欣赏着日出日落了。

 

  

 

  史上还有“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不止的古代部落领袖夏禹;有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的战国水利家孙叔敖;有在江苏东部海滨修筑捍海大堤——“范公堤”的北宋的范仲淹;有制定我国第一部较完整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约束》的北宋的王安石;有束水攻沙、治理黄河的大功臣——明末总理河道都御史潘季驯等等,这些对中国古代水利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将刻骨铭心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留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长河里。即便我们现在拥有了夺世界多项工程之最的“三峡工程”;拥有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堆石坝“小浪底工程”;拥有了船闸水电站规模居国内之首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等等现代化水利工程,我们依旧会为先人们的治水精神和聪明才智智而骄傲。

 

 

  希望我们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中医药博物馆 潘激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