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蒙医传统疗术——蒙古灸

发布日期:2019-09-12

  

 

  广袤的草原,冬季十分寒冷,蒙古族的先民很早就学会了使用火。也许是某次不小心,身体的某个部位被烫伤,然而却不经意的发现身体其他部位的不适或者症状得到了缓解,继而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最终能够确定温烤、刺激固定部位来缓解身体的疼痛,以热刺激来治疗疾病。

 

  对于蒙古族灸法的记录,我们能够从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找到相应的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jiǔ焫ruò。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灸的意思是“灼”;焫,同“爇ruò”意思是“烧”。

 

  《魏书》也曾经这样记录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灸及熏的经验,“有病,知以艾灸,或烧石自熨,烧地卧上。”

 

  汉族地区灸法逐渐确定以“艾草”为主要的灸用材料,《孟子•离娄上》中有“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的说法。

 

  关于蒙古灸的记录在藏文《四部医典》中可以找到,只是此时的“蒙古灸”已经变为“霍尔灸”:“用油沾虫蚀白脂石或陈骨热熨。”即用小茴香油涂在身上再铺毡,然后用烧烤的虫蚀白脂石热熨。后来随着时间的不断推演,逐渐出现了白山蓟灸、西河柳灸、温针灸等多种灸法。

 

  

 

  生活在蒙古高原的人们,以游牧为生,居住在穹庐里,多食用牛羊肉、乳酪,饮酒喝奶茶,然而蒙古地区秋冬季长,春夏季短,天寒地冻,稍不注意就容易造成肠胃寒湿性疾病,从而导致“轻、粗糙、凉、细、坚、动”这六个性能发生增盛或衰减,而出现“赫依病”(以上为蒙医的理论)。同时,与体液有关的“巴达干”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此时温热的灸法可以用来解决这些问题。蒙文木刻版《四部医典》中有记载:“外治法分为(治疗赫依病的)涂油按摩和蒙古灸,(治希拉病的))发汗、放血和冷水浴,(治巴达干病的)温熨和灸法’,由此说明蒙古灸是一种治疗赫依病、巴达干疾病的外治法。

 

  蒙古灸作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个古老的外治法,从13世纪的“霍尔古灸”到现代出现的“温针灸”都展现了其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愿古老的蒙医传统疗术可以继续传承,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医药博物馆 张艺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