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那些藏着古建筑的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发布日期:2021-09-08

  在我国近现代医学史上,如果提到知名流行病及防控鼠疫专家伍连德,你会想到什么?是1910年东北鼠疫肆虐的挺身而出,还是顶住压力的傅家甸集中火葬,或者是他发明的伍氏口罩?

 

  今天我们来讲一下中国人集资建立的第一家西医综合医院,伍连德先生为了筹建这家医院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1915年伍连德先生以私人的名义拜访了北洋政府财务总长周学熙,他迫切的希望能够在北京建立一家具有现代化医疗水准的综合西医医院,以此造福京城民众。同年春天伍连德先生联络多位当时社会上有影响力的政府馆员,参加了在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举行的募捐活动,以筹集善款。这次募捐最终获得政府财政拨款10万元,众人集资11万元。还敲定了医院的兴建地址——西城区历代帝王庙西侧的阜成市场,后续又花费了2.1万元购买了临近的地皮,这样一块较规整的医院场地初具规模,医院定名为“北京中央医院”。伍连德先生特意撰文《北京中央医院之缘起及规划》一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向社会各界介绍医院的筹建过程、设计理念,甚至还讲了医院建筑的相关规划。

 

  

 

  1916年6月医院正式动工兴建,由美国公司设计。医院主体建筑有着浓厚的美国建筑风格,坐北朝南,钢筋混凝土结构,东西长80米,最宽处27米。平面为对称展翅蝴蝶形,立面装饰为砖柱式,前窗户起拱,有平拱和圆弧拱。中部前突,东西两端为燕尾式,背后有三个短翼。

 

  当时时局动荡,财政困难,伍连德先生在医院建设的1年多时间里,还曾返回家乡槟城募款,后又多方筹钱,建院资金累积达到30万元。1917年12月医院落成。医院设有内科、外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妇科、皮科、放射科、检验科等9个科室,病床150张,其中头等病床10张,二等病床20张,三等病床120张。

 

  

  (图片来源于伍连德先生自传 《鼠疫斗士——伍连德》)

 

  1917年4月在美国芝加哥出版的《现代医院》月刊中这样描述北京中央医院:“中华民国引起广泛注意的现代企业之一是北京中央医院,它完全由中国人出资和管理……医院在1918年1月27日正式开业,并对市民提供3天开放参观。医院在1946年和1953年分别扩建,20世纪80进行维修时,发生火灾,烧毁了建筑的一部分,现在我们还能见到三层的主建筑,遥想它以前的模样。

 

  北京中央医院历经岁月动荡,走过北洋政府,抗日战争,经历解放战争。医院也多次改名,1946年为了和南京政府的国立中央医院区分,更名为中和医院。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变更为中央人民医院。1956年又改名为北京人民医院,1958年更名为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1985年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2000年4月30日,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医院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沿用至今。

 

  回看人民医院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伴随着近代百年中国的历史变迁跌宕起伏。人民医院为人民而建,始终服务于人民,希望它可以带着先辈们的美好愿景,继续前行。

(中医药博物馆 张艺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