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羑里城考察记(上)

发布日期:2021-12-02

 羑(yǒu)里城,又称文王庙,是3000年前商纣王关押周文王姬昌7年之处,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国家监狱,也是风靡全球的《周易》发祥地。它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名扬海内外,“划地为牢”、“文王拘而演周易”历史典故发生在这里,“逆境发愤”、“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源于此地。

  

  一代明君——周文王

  周文王姓姬名昌,是商朝末年一个诸侯国领袖。周人部落建国于陕西岐山脚下,殷商王朝册封为西伯(意即西部诸侯之长),是商朝的主要方伯之一。姬昌父亲季历骁勇善战,招致商王嫉妒,于邺城软禁,被莫名处死之后,姬昌继承其父 “周西伯”爵位,史称“西伯昌”、“西伯侯”。姬昌即位后勤于政事,广罗人才,善施仁德,兢兢业业治理国家,国力日将强大。周的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听信谗言,将姬昌拘于羑里。姬昌在此地发愤图强将伏羲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yáo ),著成《周易》一书,后被称为五经之首,于是羑里便成为易经的发样地。姬昌被囚七年之久,后周国大臣花重金购得奇珍异宝及美女献予纣王,才换取赦免出狱。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评断诸侯国虞国、芮国纠纷,成为天下诸侯们的道德楷模,各诸侯纷纷拥载,于是西伯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周文王在位期间,集善行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此外其演八卦,创周礼,被后世儒家、道家所推崇。后人为纪念这位伟人,在城址上修建了文王庙,成为人们朝敬先贤周文王的圣地。

  

  羑里——文王囚禁之地

  羑里为古地名,又称羑都,有羑水(现称羑河)在城北自西向东流去。“羑”字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是“羊”字,下半部分是“久”,“羊”说明早以前这里水草丰茂,牛羊成群,适合人类居住,“久”是指文王囚禁在这里长达七年之久。《汉书·地理志上》:“ 荡阴(今汤阴)……有羑里城,西伯所拘也。” 因此“羑”字专指此地,即文王囚禁之地。羑里城遗址在汤阴县城北约4公里处,是一处蕴含丰富的龙山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地质文化层达7米。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总面积10918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文王塑像、演易坊、大殿、拜殿、演易台、洗心亭、玩占亭、吐儿冢,还有碑文石刻等,东侧建有羑里周易博物馆。

  

  地质文化层(摄于中国文字博物馆)

  演易坊

  进入羑里城大门,首先看到是一座巨大的花岗岩文王塑像,威严肃穆。文王庙建在羑里城遗址正中之地,座北朝南。在城台的南下端建有青石牌坊一座,上镌楷书大字“演易坊”,有正门和左右两个拱门,十分壮观。山门前两侧各有碑石一通,西侧巨碑上刻有“周文王羑里城”6个如斗大字,为明代成化年间石刻。东侧方碑则是著名的禹碑,又作岣嵝碑,共77字,其书法非符篆又非缪篆,形如蝌蚪,颇为奇特。禹碑为颂扬大禹治水的功德碑,原碑在湖南衡山祝融峰(岣嵝山),明朝嘉靖二十三年汤阴知县张应吉将翻刻的禹碑立于此处,背面有明代才子杨慎所写的《禹碑歌》。

    

  演易坊                                                   周文王羑里城石碑                                                            禹碑(图片来源于网络)

  穿过演易坊,拾级而上,山门巍峨,屹立参天的古柏布满了庙院,约有40余株。古树沧桑巍峨,垂垂老矣,凌霄花缠满枝头,使之重新焕发出生机,形成“龙蛇缠树”的奇特奇观。

   

  河图与洛书

  山门两侧雕有河图、洛书故事传说。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源于八卦,而八卦又源于河图、洛书。这两幅神秘的图案沧桑凝重,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蕴藏着无穷的奥秘。

   

  文王大殿

  庙宇主殿堂——大殿,重建于1993年,为歇山重檐式建筑,规模恢宏,气势雄伟,大殿正中为文王锻铜塑像,像貌魁奇,神态肃穆,圣哲的内心世界溢于形表,瞻仰之际令人肃然起敬。大殿墙上绘有8幅大型彩绘壁画,讲述了一代圣贤周文王灿烂的一生。

               

 

 

 

(中医药博物馆   冯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