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磁州窑酒坛

发布日期:2023-03-23

  博物馆中国医学史展厅中展有3个明代磁州窑酒坛,这3个酒坛为日常贮酒用具,形体硕大,通高60~70厘米,腹部肥阔,腹径50厘米,敞口无盖,容量较大。酒坛外壁呈白色,因为年代久远而泛黄,绘有褐色花纹,坛身施薄釉。

  磁州窑发祥于古磁州,即现在的河北省磁县。中心磁窑有两个,一在漳河流域,以磁县观台镇为中心。一在滏阳河流域,以彭城镇为中心。磁州窑是古代著名的民间磁窑。随着不断发展,内蒙、山东、山西、宁夏、安徽、江西等地的民间窑场,逐渐开始烧制风格相似的瓷器,形成磁州窑系,也被称为广义的磁州窑。

  早在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东魏和北齐建都邺城,此时邺城周围兴起一批陶瓷窑,以烧制实用器物为主,如罐、壶、盘、碗等。此时的陶瓷器多为褐釉陶器及青瓷器,是古代北方最早烧制陶瓷的窑厂。

  漳河、滏河流域水源充足,为烧制瓷器提供了生产用水,同时便于后期瓷器的水上运输,保证瓷器可以畅销全国,甚至远销海外。太行山东麓的位置有丰富的瓷土矿资源“大青土”即坩子土,以及黄土和白碱。这一地区还盛产“花斑石”,这种石头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铁,在高温烧制下,呈现黑褐色,用来绘制花纹。

  磁州窑出产瓷器胎釉较粗,风格粗犷。首先选择大青土及耐火土,制成粗胎。烧制时,在胎坯上加上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用深褐色或浅褐色彩料勾绘出图案,成品白地黑花对比强烈。

  磁州窑酒坛上多绘有民间喜闻乐见的装饰纹样,书写简洁朴素的铭文。馆藏酒坛颈部、肩部、腹部,以或粗或细,或单条或双条弦纹,划分出不同间距的装饰带。坛身肩部绘菱形图案,并书写铭文“高阳东酒”、“价钱五银”、“酒醉江南客,昏迷入洞仙”。腹部绘鸟形纹,此种纹饰也被称作鬼脸。变形鸟纹间以竖立的蚕状纹饰分隔。

  馆藏的大酒坛是山西某地窑场生产的,属磁州窑系瓷器,具有质朴、洒脱、豪放、粗犷的风格。在我国民间,酿酒是一种普遍习俗,山西是我国古代酿酒业最发达的地区,北魏时期著名的桑落酒、唐代乾和酒,再到明清时期的汾酒,皆出自这里。至今汾酒、潞酒仍旧为大众喜爱。古时民众为了将酿好的酒装罐保存或者外运销售,多选择磁州窑酒坛。

(中医药博物馆  张艺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