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老药工成长史之学徒日常

发布日期:2023-07-14

  

  1949年,小学毕业的张震亚14岁了,母亲为其找吃饭的营生,经在南山堂供职的姥爷与在千芝堂做经理的六舅舅吴朗斋介绍,进入叔辈舅舅吴心田管理的药铺一元堂,开启了三年学徒生活并与中药药铺结下一生之缘。

  •   一元堂介绍

  建国初期柳河屯吴家以千芝堂为始,在京有千芝堂、南山堂、琪卉堂、一元堂等药铺体系,其中一元堂又分为东、西一元堂。西一元堂面积更大,为前店后厂的模式,集生产销售于一体,除了满足自家需要,还有余力做郊区八县一些没有生产能力药铺的饮片供应。而东一元堂间隔一个香店一个纸店,挨着东岳庙,有位置优势,以售卖为主。

  朝南开门的东一元堂,进门处上悬挂鎏金的大字“一元堂”,字体舒展磅礴大气,据述为清末名家江朝宗所书,门外悬挂铜制的膏药幌子左右各一,即便是目不识丁,也知道这是药铺。

  进了院子,两侧是翠绿的鲜竹,中间是五大间联通敞亮大气的售卖店堂,二进门处有一元堂东家左手书写的“一气调元”,寓意阴阳混元一体,人体气血不可分割。

  店堂内上好的花梨紫檀做的前匣后斗气派规整,靠墙斗柜竖着15个,横着20个,每个斗柜存放2-3味药,上方还有通顶的顶柜,内置瓶瓶罐罐,装着需要单独存放的饮片与丸散膏丹。东西各有一个竖着的抱柜匾,东边写“仙卉活人”,西边书“灵苗济世”。

  穿过店堂靠着前店窗户下,整齐地码放着三排打了粗粉准备做丸散的药料,后院并不方正,北面临着一个酿酒厂,东边凸出去一片院落是厨房、库房以及两间住人的房间。东一元堂的厨房并不用于做饭,主要进行一些炒药的小加工,平时东一元堂吃的饭都是西一元堂做好了送过来的。

  •   学徒日常

  吴家药铺培养的人,往往从生产加工到站柜台问证发药、再到买东到西(协调不同药铺间的缺货补货)是全能手,知识面涵盖中药鉴定、炮制加工、问证发药、甚至生产经营,与当时乐家学徒不离生产,一条线做精的培养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   挂幌子

  三年学徒无工钱,初入药铺,也无固定的岗位,主要做一些端茶倒水、打扫卫生、跑腿购买等琐事。唯一固定的事情,就是每天开门把膏药幌子挑出去挂上,晚上闭门前拿幌子杆挑下收回,张震亚师傅称这是学徒的“专利”。一元堂的幌子是铜片材质的两个黑膏药,一个斜角拆开位于上下,中间一个完整的,每年需用草木灰蘸醋将铜片蹭亮,并补一补黑漆,做好维护,直到新的学徒入职,这项工作才交接给新人。

  •   摊膏药

  除了挂膏药幌子,平时摊黑膏药也是学徒空了常做的事情。生产计划完成了,做什么呢?大师傅会拿出已熬好凝固的膏药坨子,用专用的膏药锅在炉上加热至软化,锅里放几个智子(音译,削尖了的筷子),大家围坐一圈,摊膏药。新手学徒一般挑不出膏药、一会儿不是量多了就是一会儿又弄少了,摊到膏药桄子(膏药布)上,往往都是厚薄不均,形状不圆。如何习练呢?

  北京人生活中不缺麻酱,据张震亚师傅讲诉,他当年就是拿芝麻酱练手,拿智子挑了芝麻酱,往塑料布上一转,摊完再一刮,反复练习。孰能生巧,摊的好的膏药是一个完整的圆,厚薄一致,空白与药料处近乎1:1的完美比例。

  •   拉斗子

  只做这些,还不足以满足张震亚学习知识与成长的需要,闹笑话把川芎( xiōng)读成川弓的尴尬,迫使他快速汲取药铺的各种知识。不忙时,背诵《药性赋》早早的被提上学徒生活;午餐时,被安排到前堂帮忙盯一会儿的张震亚,最喜做的事就是拉斗子。什么是拉斗子呢?拉斗子就是拉开药柜抽屉熟悉药,跟药打个招呼,你认识它能叫上名来,它知道你抓药时能出来准确的量。斗柜的排列遵循上轻下重的原则,上面多花、种子类;中间多根茎类;下面多矿石类。斗子内一般有隔板隔成两到三个,或是药对,如天麻、钩藤;或是功效相近,如佛手、香橼、橘红;或是同一种中药炮制后不同饮片,如甘草与炙甘草,全瓜蒌、瓜蒌皮与蜜瓜蒌子;又或是种子类的放到一起,如车前子、茺蔚子、葶苈子,每拉开一个斗柜,都有药物之间的关系等着你去探索。张师傅笑称这么多药,每天认识几个,跟他们打个招呼。

  如此勤奋好学,张师傅称这是来自药铺日常工作的“本领恐慌”,在反复的实践学习中,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精”的蜕变,药铺各环节的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必须得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夯实底子,应知应会必须得掌握。秉持这种好学肯干,务实专研的作风,学徒生涯的第二年张震亚就被从东一元堂调到前店后厂的西一元堂,参与后库的生产加工。下篇我们将跟随张师傅的讲述一起走进繁忙而又充实的西一元堂炮制日常。

(中医药博物馆  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