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果香飘逸、盈盈欲滴”的解渴水

发布日期:2023-09-30

 

  成吉思汗西征时,幼子拖雷患病,中亚名医撒必用一种叫做“舍儿别”的饮品为他治好了病。拖雷十分喜爱这种饮品,此后,元朝宫廷便专门设置了一个叫做“舍儿别赤”的职位,负责专门制作“舍儿别”。后来,撒必的外孙马薛里吉思不仅在宫廷中制作“舍儿别”,还被元世祖忽必烈派到云南,专门传授制造舍儿别的技术。

  什么是“舍儿别”?舍儿别是波斯语Sherbet的音译,又有舍里别、舍利别等同名异译。据《永乐大典》引《南海志》记载:“舍里别,蒙古语曰解渴水也。凡果木之汁,皆可为之。”由此可见,“舍儿别”就是由果木制作的果汁饮品,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果类糖浆,又被称为渴水,或解渴水。南方人又将渴水称为“煎”。

  

  元代 忽思慧著《饮膳正要》

  

  元代宫廷医生忽思慧写过一本食疗专著,名为《饮膳正要》,书中详细介绍了五味子舍儿别的制作方法:“新北五味十斤,去子,水浸取汁;白砂糖八斤,炼净。上件,一同熬成煎。”即:取新鲜的北五味子果实十斤,去掉果核,用水浸泡后绞取汁液,加白砂糖八斤,入锅中熬煮而成,这其实就是一种五味子糖浆,有解暑消食,止咳祛痰的作用。此外,书中还记载了木瓜煎、香圆煎、金橘煎、樱桃煎、桃煎、小石榴煎等。这些“煎”剂(渴水)的制作过程与舍儿别基本相似,都是先将果品清洗干净,再将果实取汁或取肉,与白砂糖熬制,将时令水果熬得像糖稀一样浓稠,甚至可以拉出长丝,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果胶”。熬好的果糖稀被装入小瓷坛中密封严实,夏季可以直接用开水冲来喝,解暑降温,还能当作糖浆类药物服用。

  

  五味子

  

  五味子水

  

  到明代,渴水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据文献记载,有御方渴水、林擒渴水、杨梅渴水、木瓜渴水、五味渴水、葡萄渴水、香糖渴水和桂浆渴水等不同的配方。这些渴水的主要功用是解暑降温、生津止渴,也有其他一些治疗作用,如桂浆渴水,用桂末(肉桂)与白蜜熬制,气香味美,夏月饮用能解烦渴、益气消痰、祛湿逐饮。还有一些是将各种水果去皮核,捣碎,去渣,加香料,如丁香、官桂、白豆蔻仁等,再拌入白砂糖,用慢火熬煮而成,夏日饮用芳香祛湿,清新爽口。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医药博物馆  甄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