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太医丞印封泥——您有一封秦朝快件请查收

发布日期:2023-11-08

  

  太医丞印封泥正面

   

  背面

  

  北中医博物馆医史部新增一件藏品——秦“太医丞印”封泥。它大小如一块两厘米的橡皮,呈不规则的圆形,边缘残缺破损,古拙质朴,正面有篆书阳文“太医丞印”,四个字均匀分布,气势沉着敦厚,“太”“丞”二字正反共同,左右平衡对称,尽显结构之美。“医”字右下角难以辨识,但其写作方式极具特色,在其他传世“医”字中未曾查询到同类写法。封泥背面上薄下厚,有明显横向绳痕,正是其使用的证明。

   

   

  太医丞印篆书及字形演变

  这件藏品背后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

  

  何为封泥?

  首先,封泥是古代缄封简牍钤(qián)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在纸张发明前,文字是刻在简牍(竹简或者木片)上记录的,一些涉密的公函或者重要信件,刻好装订成卷后,既可以在每卷外侧的系绳上以封泥封口,也可以装到布袋后,上方用绳子系好,用单个封泥封住袋口,在传输的过程中,如果有人拆开,封泥就会损坏。所以,可理解为封泥是古代中国的火漆。火漆是欧洲人保密通信的法宝,关于火漆封缄,有说是由法国人鲁索在1626年左右发明,他将焦油、辰砂和虫漆(印度的天然漆)混合加热成火漆,将有图案的金属模子,打印在尚未凝固的火漆上,冷却后即可留下清晰图案。再看看2000多年前的封泥,虽朴素低调,沉默不言,却也向后人展示了作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图片引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此外,关于它的使用场景呢,也是丰富多样的。一些货物或者柜子、屋舍的封存也可以用此办法,通过封泥的印章来告知封印,封泥的完整性来确保没有被打开,这又有如今封条的功能。

  

西安相家巷遗址出土秦封泥(拓本)(图片引自《中国考古学·秦汉卷》)

  钤有印章

  依古制,官吏去官,须将原官印上交销毁,所以我们很少看到古代的官印。封泥则是由官方正式颁发的玺印,或者私家常用的玺印钤出的。因此封泥上的印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印章的实际情况,而且由于是泥团印章,不同于以往纸质文书上的阴文,泥巴印章往往向上凸起,形成清晰易于辨认的阳文。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泥巴,却是勾勒出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活动、社会日常生活的轨迹,折射出古代先民生活场景的画面,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

  那么,有“太医丞印”封泥的这份快件会是什么呢?

  

  太医丞印

  太医令是古代医官职称。最早见于秦,掌皇帝与后宫医药;“扁鹊名闻天下……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文中所述秦太医令李醯正是秦王的医官。太医丞,太医令副贰,也就是太医令的副手。

  关于这封快件究竟是日常上传下达的公函文件,

  还是某位贵人的药方,

  又或是中药包裹,

  难道是立冬时节“秦岁首”庆典前后皇帝的食养方?

  留给我们的只有无限想象了……

  封泥与信封 

  在使用封泥的过程中,因为裸露的封泥容易损坏,邮人便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为避免运送过程中封泥不必要的损坏,聪明的打工人有了新发明——封泥匣。封泥匣多为长方形、木质,截面呈凹字型以便填塞封泥且不易损伤。这样的封泥匣多用以封护邮路遥远或重要的公文物品。后来为了保护整个书信的完整无损,又发明了信封——就用两块刻成鲤鱼形的木板,夹在文书简的外面。木板上还刻有三道线槽,用绳捆绕三圈,然后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线端或交叉处加以封泥匣,封上封泥并加盖印章,以防私拆。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早期的信封了。也是我们现在常说一封信,“封”字的背后渊源。

  好了,关于太医丞印封泥的故事就到这里了,关注北中医博物馆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医药博物馆  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