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那些藏着古建筑的医院之北京市东城区妇幼保健院

发布日期:2025-09-09

北京市东城区妇幼保健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136号,与和敬公主府是邻居,距离南锣鼓巷只有几百米远,文天祥祠、孙中山先生行馆和北京市文物局也都是步行五分钟的距离。东城区妇幼保健院有着近百年的历史传承,无数生命在这里诞生。

图片

麒麟碑胡同


东城区妇幼保健院是一座三进四合院医院,医院主楼坐东朝西,门口为歇山顶抱厦雕梁画栋,并有红色八柱,门前一对送子麒麟活灵活现。主楼南侧立有十二生肖拴马桩,及一排平房,现作为口腔科、中医科使用。医院南面朝向麒麟碑胡同,麒麟碑胡同在清末宣统年间称为口袋胡同,长约200米。


口袋胡同为什么改为麒麟碑胡同?

相传明世宗朱厚熜时期,有一位大将军名叫仇鸾居住在这里,他的祖父被封为咸宁侯,仇鸾幼年承袭爵位,并且在成年之后多次领兵抗击鞑靼。他的府邸就位于口袋胡同。后来内阁大学士徐阶上书明世宗,状告仇鸾通敌,在锦衣卫调查下,证据确凿,仇鸾获罪,他的府邸也被推倒。六百多年以后,民国时期翻建民房,仇鸾府门前的汉白玉麒麟影壁才又重见天日,因此口袋胡同在民国时期更名为麒麟碑胡同。如今麒麟影壁被收藏在北京鼓楼内,保存完好。胡同南口还出土了一对石狮子,现保存在白塔寺内。


公主传说与麒麟送子

清末时期这条胡同曾是产婆们的集聚地,皇家御用产婆多居于胡同西侧,也有民间产婆居于巷尾。为什么产婆又多居于此处呢?

很多人认为,麒麟碑胡同有麒麟送子的含义,所以产婆多愿居住在这里。其实早在清朝时期,这条胡同就多有产婆居住。

相传明朝末年这里曾经居住过一位公主,虽终身未嫁,但极喜欢小孩,哪怕是经过府门前的孩子,她都会抱来看看,久而久之,京城之中凡是有孩子出生都要抱来这里,在她的门前请公主赐福,公主也被传为送子娘娘再世。因为,产婆都聚集在此处,麒麟送子的说法也传遍京城。


四合院与第一助产学校

东城区妇幼保健院为原北平第一助产士学校旧址,由杨崇瑞博士亲手创办。清末时期,这里兵部尚书志和的府邸。清朝统治推翻以后,府邸东院曾经住过太妃,后被天主教会购买,如今为北京市文物局。志和府邸西院住宅在民国初期,成为海军总长刘冠雄的府邸,后于1929年成为北京第一助产学校和附属产院的校舍及病房。这里原有四进院落,如今仅存三进,就是现在的北京市东城区妇幼保健院。

原四合院的院门在院子的西南方向,如今的医院大门于之前保持一致,门口朝向交道口南大街。原四合院一进院落为三间大房,一启大门,如今经过整修为医院主体大厅。主体建筑以南为改造过的倒座房,即是口腔科和中医科。二进院南侧有垂花门一座,五间正房,过厅及前后廊,铃铛排山脊,合瓦屋面。同时有东西厢房,铃铛排山脊,合瓦屋面。三进院与二进院规格基本一致。同时有四卷棚顶游廊将几进院落相连接,医院古色古香,院内假山、池塘,绿植密布、闹中取静,现今院内房屋作为诊室及病房使用。

图片

牺牲精神,造福人群


民国时期,我国产妇在生产时多选择请产婆在家接生,产婆没受到过系统学习,因而当时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毕业于协和医学堂的杨崇瑞博士于1928年在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接生婆讲习所。与此同时,她也奔走各界,不断强调新法接生的重要意义,终于民国政府成立了助产教育委员会,1929年北平国立第一助产学校成立,由杨崇瑞担任校长。1929年10月于灯市口71号筹备学校,录取本科生10人,并开设助产士培训班招生10人。同年开设附设产院,收治产妇。后于1930年购买交道口南大街84号及麒麟碑胡同6号院房舍,作为学校及附属产院新址,并于1931年8月投入使用。杨崇瑞提出

“牺牲精神,造福人群”作为第一助产士学校定立的校训。这则校训也被刻在石碑上,立于第一助产士学校附设产院的小楼墙根下,如今石碑已经被保护起来。杨崇瑞博士还邀请朱章庚、林巧稚、潘光旦等教授到国立第一助产学校任教。

1949年新中国成立,接收“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及附设产院”,于1951年更名为“北京医学院附设产院”,1957年更名为“东四妇产医院”,1989年更名为“东四妇幼保健院”,后于2006年至2013年保健院停诊进行危改扩建。2013年重新装修后,更名为“北京市东城区妇幼保健院。”

东城区妇幼保健院秉承“牺牲精神造福人群”的院训,满怀爱心为妇女儿童提供优质服务,并不断刻苦钻研,为妇幼保健事业努力奋斗。

撰稿:张艺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