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永续·薪火相传——北中医建校元老的故事之任应秋
【编者按】北京中医药大学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众多优秀教师、优秀学者和重要事件,特别是在建校初期,来自全国各地的21位优秀中医名师汇聚北京中医学院,以“承岐黄之道,解苍生之疾苦;铸医魂之基,育杏林之栋梁”为己任,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创造了一批又一批的学术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才。他们对中医药事业有着“千磨万击仍矢志不渝”的执着追求,对国家对人民、对学校对学生有着“倾尽丹忱亦无怨尤”的厚重责任和挚爱。值此喜迎建校七十周年之际,为发掘校史文化,讲好校史故事,营造爱校荣校氛围,校史馆将陆续推出建校人物立德树人的动人事迹,讲述我校名医名师故事、深化校史文化教育,引领广大师生学榜样、立医德、铸师魂。
近日,纪念任应秋先生校史文物捐赠活动
暨任应秋校史文物展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西校区博物馆一层开幕
该展览以“赓续校史文脉·传承学术薪火”为主题
从“学术贡献”“成长之路”“文化传承”三个维度展开
展览陈列任应秋先生的书籍、手稿、证书、碑帖等藏品
旨在弘扬建校初期中医先贤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优秀品质
实现“老物”与“新展”跨越时空的对话
让北中医精神薪火相传


奠基中医学科,致力人才培养
任应秋(1914年~1984年)字鸿宾,男,汉族,四川省江津县人,教授,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
他17岁拜师于当地名医刘有余。1936年进入上海中国医学院,向当地名医丁仲英、谢利恒、曹颖甫、蒋文芳、郭柏良等先辈请教或侍诊。1952年应邀到重庆市中医学校任教。1957年调北京中医学院工作,是北京中医学院的建院元老之一,他领衔创建了内经、仲景学说、医史文献、医古文、中医各家学说等学科和学会,并牵头创立了相应的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教育,奠基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术思想史、中国医史文献等学术的发展。

任应秋研究中医药学50余年,在整理中医古籍、创立中医流派学、研究中医理论体系、致力中医教育等诸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任应秋于1959年撰写《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后易名为《中医各家学说》一书,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关于中医流派学的专著,并作为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的教材。后连续五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各家学说》主编均为任应秋教授。

(中医药博物馆 宋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