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六味地黄丸(一):“六味地黄丸”的创制人是儿科医生
“六味地黄丸”在中国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中成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六味地黄丸似乎是“万能补药”,甚至还被推崇为“女人的美容药,男人的保命药”。果真如此吗?“闲聊六味地黄丸系列”将从六味地黄丸的起源开始,为大家一一探秘。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是由宋代儿科医家钱乙创制的。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今山东省东平县人),生于公元1032年,卒于公元1113年,享年82岁。
钱乙能成为著名的儿科医家,与其儿时的苦难经历密不可分。钱乙幼时可是个苦命的孩子,母亲死的早,父亲在他三岁时又弃他不顾寻仙问道去了,小小年纪便成为孤儿。好在姑姑一家收养了他,给了他家一般的温暖。姑父是一个乡村医生,少年时钱乙在读书之余常随姑父行医。每当看到病患是小孩时,或许是因为自己曾经感受过弱小无助的痛苦感觉,钱乙就表现出高度的共情力。细心的姑父觉察到此,认为钱乙的仁爱之心适合当一名医生,于是便将自己的医术倾囊相授,并给了钱乙一本《颅囟经》(《颅囟经》系儿科著作,不着撰人名氏,一般认为该书系唐末宋初人托名师巫的作品),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宁治十个男人,不治一个妇人;宁治十个妇人,不治一小儿。小孩子的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稍有不当,就会使病情更加复杂,甚至酿成大祸。如果你有心与此,就好好看这本书吧!”
自此,钱乙以小儿病为主攻方向,刻苦钻研《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医书,并把古今有关小儿疾病的资料一一采辑,加以研究,特别是对《颅囟经》进行反复探索,并深有启发,应用于临床,收到良好疗效。钱乙还借助于《颅囟经》的“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总结出小儿的生理特点,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
一次偶然机会,让钱乙名声大振。宋元丰年间,宋神宗的姊妹长公主的女儿病了,泻痢不止,危在旦夕,众多御医都束手无策,有人推荐民间儿科医生钱乙来救治。于是连夜请来钱乙。钱乙把脉后,告诉长公主:“请您放心,您的孩子没有什么大病,当她身上发出疹子后就会好了。”果不其然,第二天公主身上就出了许多疹子,钱乙又给开了一些药,公主服后很快就痊愈了。长公主上奏神宗,授予钱乙翰林医学的官职,特例赐给他赤色丝帛的六品官服。此举让钱乙在开封声名鹊起,也让他民间游医的身份有了转变。
(钱乙为儿童诊病图 白伯华绘(1980年绘) 北中医博物馆藏)
过了一段时间,宋神宗的儿子突然生病,身体抽搐不已,长公主便把钱乙推荐给皇上。钱乙以“黄土汤”之方治愈了皇子,皇帝很高兴,将钱乙提升为太医丞,赐给他饰金的鱼符和紫衣(四品官服)。自此,皇亲国戚和大官们每天都有人来邀请钱乙去看病,没有一天是闲着的。
钱乙专业儿科四十年,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被后人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等书,但皆散失不传。现存《小儿药证直诀》是钱乙逝世后六年,由他的学生阎季忠将他的医学理论、医案和经验方,加以搜集、整理,于公元1119年编成的。六味地黄丸便收录在此书中。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医药博物馆 卢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