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不起的“流血”植物
动物受伤流血是一件大家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但是植物的身体受伤后也能流淌出鲜红色的“血液”,你见过吗?还别说,世界太奇妙,只要留意观察,受伤植物“流血”的现象的确存在哦!
很多植物受伤后流出红色的汁液,植物学家根据这种特征把他们命名为红光树、小血藤、龙血树等。据不完全统计,热带丛林中流血植物多达几十种,涵盖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其中最为常见的有木兰科的小血藤,肉豆蔻科红光树属,豆科鸡血藤属、油麻藤属,水东哥科水东哥属,大戟科重阳木属,百合科龙血树属的植物。流血植物的浆汁形成过程和物质成分较复杂,经济价值极高,有些还可以药用呢。
非洲西部加拿利群岛的热带雨林中有一种常绿乔木,树干受伤时会流出深红色血浆一样的粘液,传说这是古时巨龙与大象交战时,巨龙血洒大地,后来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树,因此而得名“龙血树”(Dracaena angustifolia)。虽为百合科的单子叶植物,树干却异常粗壮,直径可达1米;树皮纵裂,显得老态龙钟;墨绿色叶片像一把把锋利的长剑,密密层层倒插枝顶。奇异的形状使龙血树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下生存,几十年才开一次花,几百年才长成一棵树,树龄可达8000多年,是地球上最长寿的树种之一,被誉为植物中的活化石。
龙血树的红色树脂在国外被称做Dragon’s blood,即“龙血”。宋代以前,我国多从非洲国家进口,用于提取活血圣药——“血竭”,利用其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止血生肌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心腹瘀痛,外伤出血,疮疡不敛等症。
到了明代,血竭的来源有了变化。《本草纲目》记载:“麒麟竭……多出自大食国(阿拉伯国家的古名)。此物如干血,故谓之血竭。”血竭的来源变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 Bl.果实渗出的树脂。 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血竭亦属此类,并且仍然依赖进口,著名的 “皇冠牌”血竭就是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的。习称“进口血竭”、“麒麟竭”,是著名中成药“七厘散”的主要成份。
为了改变长期以来血竭一直依赖进口的状况,我国的植物学家进行了不懈努力。1972年,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在西双版纳地区发现了剑叶龙血树Dracaena cochin chinenisis (Lour.) S.C. Chen,并进行人工栽培,成为国产血竭的主要来源,填补了我国血竭植物来源的空白。剑叶龙血树中提取出来的树脂以“龙血竭”为名收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习称“国产血竭”。其树种是受到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在许多旅游区、宾馆、酒店都可以见到供人们观赏的剑叶龙血树盆栽。
另外,我国华东、华南地区分布一种叫做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的豆科藤本植物,因其藤茎被砍断时有鸡血样物质流出,得名鸡血藤。鸡血藤作为一味能够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的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据报道其浆汁还有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乱砍滥伐、开荒种地的破坏、药材需求量的扩大,以及分布区域减少、自然更新差等因素造成流血类植物资源趋于枯竭,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这类植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流血植物真的再也伤不起了。
(中医药博物馆 中药部 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