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同入药”的乌头和附子

发布日期:2015-12-09

  中药中存在着许多同一植物不同药用部位入药现象,比如植物宁夏枸杞的果实为中药枸杞子,其根皮做为地骨皮入药。再如,植物桑的树叶为中药桑叶,根皮为中药桑白皮,果穗为中药桑葚。而药用部位同为一根,却作为两种中药使用的则只有乌头与附子。

  乌头与附子首载于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因其有毒,均列为下品,。2010版《中国药典》记载乌头(川乌)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即乌头与附子来源于同一植物乌头的根,前者为母根,后者为子根(侧根)。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乌头与附子同根”,《本草纲目》也记载“初种为乌头……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由此可见,古今用药证明乌头为附子之母,“母子”均入药。当今乌头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四川江油为道地产区。

  

  附子与乌头虽同属一物,但性状与功效均有差异。乌头,“形如鸟之头也”,故名“乌头”。其呈不规则的圆锥形,外表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气微,味辛辣而麻舌。

  附子有生、制之别。生附子为乌头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的子根,习称“泥附子”。泥附子可以加工制成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盐附子是泥附子经食用胆巴、食盐的浸泡处理至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而成,呈圆锥形,表面灰黑色,质重坚硬,难折断,受潮会变软,味咸而麻,有刺舌感。

  盐附子煮透、切片、调色、蒸透后称“黑顺片”。盐附子剥去外皮、切片称“白附片”。黑顺片与白附片呈不规则的纵切片,上宽下窄,气微味淡。但黑顺片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呈半透明状;白附片无外皮,全体黄白色,半透明。盐附子以个大、坚实、灰黑色、表面起盐霜者为佳。黑顺片以片大、厚薄均匀、表面油润光泽者为佳。白附片以片大、色白、半透明者为佳。

  因炮制方法的不同,乌头与附子临床功效也不同。一般认为附子以回阳救逆、补火助阳较优,乌头以祛风除湿、温经止痛见长。生乌头含剧毒的双酯类生物碱,多外用于风冷牙痛、疥癣、痈肿,生乌头经煮后为制川乌,毒性降低,可供内服,用于风湿痹痛、肢体疼痛等。生附子有毒,产地加工成盐附子可防止药物腐烂,利于储存;加工成黑顺片、白附片后毒性降低,可直接入药。

  总的来说,乌头、附子为“母子”同入药,乌头祛风除湿,附子回阳救逆,但生药均含剧毒,内服须加炮制,入汤剂须经久煎。有些地方服用川乌粥、乌头汤来治疗风寒湿痹,但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服用,切不可草率使用,以防中毒。

  (中医药博物馆  中药部  冯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