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文化——放山习俗(一)
众所周知,人参是百草之王,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安神等功效,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被公认为延年益寿的佳品。
在中国,长白山区是人参的主产区。据宋代《太平御览》记载,早在公元3世纪中叶,长白山区就已经开始有人采挖人参了,当地的人们把进深山老林寻找、采挖野山参,称为“放山”。在素以“人参之乡”闻名于世的抚松,过去就把参与放山看作是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因为在瘴气弥漫,野兽横行的茫茫林海中寻找野山参,危机四起,因此,放山是对人的智慧、胆量、体能以及道德的考验和锻炼。
经过千百年来历代放山人的实践总结,交流提炼,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由专用语言、行为规则、道德操守、挖参技术、各种禁忌、野外生存技能、专用工具器等内容组成的放山人自觉遵守的民间习俗。习俗中的崇拜信仰、道德规范、环境意识、价值认同和传统技能,极大地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理念,并升华为一种独特的人参文化,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面就分次把“放山”习俗介绍给大家。
1. 山神老把头——孙良
人们在放山之前,一定要祭拜山神老把头——孙良。
传说第一个到长白山来开山的就是孙良。4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国家动乱,民不聊生。许多山东人为了生计冒险闯关东。家住山东莱阳的孙良,因母亲不幸得了重病,医生说这种病只有关外的辽东人参才能医治。孙良是孝子,于是告别了年轻的妻子,只身一人翻山越海闯了关东。
他在关东的原始森林里,遇到了山东老乡张禄,二人结拜为兄弟,一起放山,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挖到了人参。孙良惦记着重病的母亲和心爱的妻子,归心似箭,于是便与张禄商量决定,分头最后一次放山,并约定傍晚在地戗子(放山人在山里临时搭建的供住宿用的窝棚)会合。可是傍晚孙良在地戗子未见到张禄回来。孙良立即进入深山老林,向四周呼喊,寻找张禄。三天三夜过去了,孙良累饿交加,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一条小河旁。
一阵微风让孙良苏醒过来,看见河边有几只喇喇蛄,顺手抓来放到嘴里生吃了。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将走到尽头,遂捡起一粒小石子,在河边的大石头上写下“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过海来挖参,路上丢了好兄弟,找不到兄弟不甘心,三天吃了个蝲蝲蛄,你说伤心不伤心,家中有人来找我,顺着古河往上寻,再有入山迷路者,我当作为引路神”的绝命诗,并简单记录了自己与张禄结伴采参的过程,然后顺着小河向上走,继续寻找好兄弟张禄。但没走多远,再次昏倒在河旁,永远闭上了眼睛。
后来挖参人知道了这件事,便称孙良为放山人的老把头。老把头是放山人推举的首领,具有丰富的放山经验和野外生存技能。孙良的故事经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孙良就演化为保佑放山人平安挖到人参的神仙,尊称为“山神老把头”。
上千年的放山史,山神老把头并非唯一,但近四百年以来长白山区的山里人普遍信仰的就是孙良。
(中医药博物馆 卢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