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帮中药炮制技艺(二)--淡豆豉

发布日期:2024-12-04

您是否曾在厨房里见过那些不起眼的豆豉?它们不仅是调味品,更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京帮炮制中淡豆豉的奥秘,了解它如何从厨房走向药房,最终成为一味独特的中药。

豆豉的诞生

豆豉,是中国最古老的发酵食品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楚辞》中的“大苦咸酸”,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则为我们提供了详细的制作过程。简单来说,豆豉的制作包括原料处理、蒸煮、制曲、发酵和晾干五个步骤。

    原料处理:精选成熟、饱满的黑豆,经过洗涤和浸泡,为蒸煮做好准备。

    蒸煮:破坏大豆内部结构,使蛋白质变性,淀粉糊化,同时杀菌。

    制曲:利用霉菌产生酶系,为发酵打下基础。

    发酵:在28~32℃恒温条件下,让豆曲发酵,形成豆豉特有的风味。

    晾干:发酵完成后,晾干即成我们熟悉的豆豉。

淡豆豉的药食两用

淡豆豉,作为豆豉的一种细分品类,它的故事同样悠久。早在战国时期,豆豉就已出现,最初作为调味品流行于民间。到了南北朝,人们发现咸豆豉还能治疗伤寒、头痛等疾病。到了唐代,出现了不加食盐的“无盐”豆豉,而到了南宋,本草中正式以“淡豆豉”为名,明确以黑豆为原料。

与咸豆豉不同,淡豆豉在制作时不添加盐、干姜等调味品,而是加入桑叶、青蒿、紫苏、麻黄等辅料,使其既可供药用,也可食用。淡豆豉被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02年公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中,显示了其药食同源的特性。

京制豆豉的炮制技艺

京制淡豆豉,以其独特的炮制技艺而闻名。它的制作遵循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使用清瘟解毒汤作为炮制辅料,赋予淡豆豉新的功效。

    清瘟解毒汤:由白芷、玄参、柴胡等十四味药材煎煮而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炮制过程:将清瘟解毒汤与黑豆同煮,直至汤液被黑豆吸收,然后与青蒿拌匀,发酵后干燥,去除青蒿。

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黑豆的性质,使其从性平变为性温,同时加之清瘟解毒汤的疗效,使淡豆豉成为一味解表发汗的良药。

(撰稿 王志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