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片仔癀”(上)——片仔癀的前世

发布日期:2022-02-13

  

  片仔癀是蜚声中外的传统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越来越受到医药专家和患者的青睐。

  片仔癀名字的由来

  福建漳州方言把热毒肿痛统称为“癀”,而片仔癀的外观为类扁椭圆形块状,既可内服又可外敷。因一片即可退癀,故名“片仔癀”(“仔”为福建闽南方言中的语气词)。

  

  片仔癀曾是宫廷秘方

  片仔癀的面世可追溯到距今近500年前的明朝,那时的片仔癀可是明朝太医院的“御用良药”。明朝嘉靖年间,一位御医因不满朝廷暴政,携秘方逃离皇宫,几经辗转来到福建漳州,隐姓埋名,最后在漳州东郊的璞山岩寺削发为僧。寺庙中多有习武之人,经常舞刀弄枪,身伤骨损在所难免。这位御医出身的寺僧根据带出的宫廷秘方制成药锭,为习武的寺僧接骨疗伤,疗效显著。

  片仔癀是璞山岩寺镇寺之宝

  据说这位御医出身的寺僧凭宫廷秘方制成的药锭含有麝香、牛黄、蛇胆、三七等中药材。寺庙附近的百姓若有跌打损伤,寺僧也广为救治,由于在疗伤时只需用刀切下一小片,故民间将其称为“片仔癀”。渐渐此药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佛门圣药”。寺僧临终前,将秘方和制作工艺传授给住持,并嘱咐,此秘方传内不传外。从此,片仔癀在寺内代代相传,秘不外泄,成为璞山岩寺的“镇寺之宝”。

  片仔癀秘方传至民间

  清末,片仔癀的秘方传到了寺僧修文的手中。由于当时求药的人太多,加之片仔癀所用原料均为珍贵药材,价格昂贵,修文为生计所迫,不得不改送为卖,将片仔癀制成成品,寄托在东门外的“馨苑茶庄”售卖。

  修文圆寂后,片仔癀秘方和制作技术由其弟子延侯继承。后来,社会动荡,璞山岩寺日渐式微,延侯还俗,并娶“馨苑茶庄”的李珠为妻,继续在漳州东门外的馨苑茶庄制售“僧帽牌”片仔癀。由此,片仔癀由佛门传入民间,并被闽南旧时风俗奉之为“镇宅之宝”。当地人拜访长辈亲戚素有送片仔癀的习惯,并随着华侨流入南洋,赞誉如潮,在东南亚享有崇高地位。

  

  片仔癀成为国宝名药

  新中国建立后,馨苑茶庄划归医药行业。1956年,政府对个私企业进行改造,漳州“馨苑茶庄”与“同善堂”“天益寿”等9家药店合并成立公私合营同善堂联合制药厂,1957年12月,同善堂联合制药厂与公私合营存恒联合神粬厂合并,改名为公私合营漳州制药厂,片仔癀为漳州制药厂主导产品。1966年漳州制药厂由公私合营转为地方国营,停用“僧帽”牌商标,改用“荔枝”牌商标,片仔癀的生产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至1990年,片仔癀已经成为福建省出口创汇最多的中成药。1992年,片仔癀处方和工艺被列入国家秘密,成为国宝名药。经过片仔癀人几十年的创业,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逐渐发展壮大。1993年,以漳州市制药厂为核心企业成立漳州片仔癀集团公司。1999年12月,以漳州片仔癀集团公司为主要发起人,联合其他法人单位共同发起设立了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中医药博物馆 卢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