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槐花满树开

发布日期:2022-03-11

  中药材中可以用作天然染料的有几十种,而其中能做黄色染材的种类最多,如栀子、黄柏、槐花、地黄、姜黄、郁金、黄芩、大黄、虎杖等,本篇小文阐述槐的药用和染用历史。

  槐 Sophora japonica L.,豆科植物多年生落叶乔木,原产于我国,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生长,又称为国槐。因其叶大而青绿,又称为黑槐树。槐树浑身是宝,其树冠优美,可在房前屋后、道旁路边广泛种植,花气芳香可酿蜜,木材可供建筑用,花和果又可以入药,嫩叶可以代茶饮,是一种集药用、食用、材用、观赏于一体的优良树种。由于生境不同,或人工选育结果,槐树形态多变,产生了许多变种和变型,现在绿化常见的龙爪槐即是变种之一。

  

  龙爪槐

  槐的药用部位主要是花和果实,称之为槐花和槐角,其中未开放的花蕾又习称为槐米。槐角,原名槐实,药用历史非常悠久,《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槐实,并载为上品。槐角外观性状呈肉质串珠状,所以又有槐子、槐豆、槐荚、槐连豆、九连灯等异名。槐角性味苦、寒,归肝、大肠经,可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用于肠热便血、痔肿出血、肝热头痛、眩晕目赤等,历代本草记载的功效无大改变,经典名方槐角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治疗痔疮、下血的有效成药。

  

  槐角

  而槐花入药在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较漫长的过程,从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到《唐本草》只记载了槐角却并无槐花。唐朝的《本草拾遗》中只记录了一句“花堪染黄”,可见这时候槐花只是作为染料来使用,并未探讨其药用价值。直到五代时期的《日华子本草》才首次记载,云“味苦、平、无毒;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藏虫及热、治皮肤风、并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炒研服。”宋元本草对槐花入药的记载描述较为简单,相反,全都是着重记述槐花染色功用,可见这一时期槐花入染相比于药用更加普遍。明朝《本草纲目》指出“未开放时采收,陈旧者良,入药炒用。”也就说明自明代开始,槐花以未开放的花蕾质量为佳,临床入药须炒制。从最初做黄色染料,直到五代才开始入药,槐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药性、主治功效和医方也得到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的认识。槐花味苦性寒,功能凉血止血、清肝泻火,上可治疗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头痛,下可清泻大肠火热,治疗便血、痔血等。

  

  槐花

  在我国还有一种槐树极易产生混淆,需要明辨。刺槐,豆科植物Robinia pseudoacacial L.,又称洋槐,原产于美国东部,18世纪末才引入中国,中国古代的本草著作并不曾收录,两者的形态、有效成分、应用都有区别。从形态来看,刺槐的小叶片为椭圆形,叶腋处长有刺状托叶,果实为扁平的荚果,总状花序长10~20cm,花白色芳香,花期为4-~5月,而国槐小叶片为长椭圆形,先端尖,果实为肉质念珠状,花序呈金字塔形,长达30厘米,花白色偏黄,花期为7~8月。两者的化学成分也不同,洋槐花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洋槐苷、刀豆酸、鞣质等,国槐花的化学成分是芦丁、槲皮素等黄酮及其苷类。应用方面,洋槐花也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功效,但更多地用于食用,而国槐花一般只入药不食用。还有一类开紫色花的槐树,是刺槐的栽培品种或者毛刺槐(毛洋槐),一般只做观赏。

  

  刺槐花                                       刺槐果

  

  槐也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含义。在古代,我国各民族都有筑社坛敬神祭祖的习俗,祭坛的四周通常会栽植一种或几种树木,敬奉为“神树”,槐树就是其中之一。槐树还代表着古代官位,源于周代时期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按位分分坐于槐树和棘树下朝觐天子,槐树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从一种常见的树种逐渐成为宫廷符号、官位别称。槐还是古代科举的代名词,读书人聚会、书籍买卖的地方称为“槐市“,举子赴考称“踏槐”,考试的年份称“槐秋”,考试的月份称“槐黄”。“槐花黄,举子忙”,指学子们准备科举考试的忙碌情景,借槐花以求官运亨通。此外,“槐之言怀也”,“槐之言归也”,槐也作为思乡寻根祭祖的寄托,“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几百年来传唱的歌谣,见证了“大槐树”成为人们思乡的寄托。许多诗人也借槐抒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或者思乡之情。

  国槐是我国土生土长树种,槐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槐的药用功效也显著突出,我们应该珍爱槐树,珍惜槐文化中传承的优良精神,并正确应用槐入药,为治疗疾病和维护人们身体健康日益发挥更佳疗效。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中医药博物馆,冯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