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书典籍《齐民要术》中的中药染料

发布日期:2022-04-15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由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编著,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544年)。它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全书共10卷,92篇,11万多字,书中对农、林、牧、副、渔各方面都有详尽论述,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也是研究中药资源和进行本草考证的重要史料,书中记载了薤白、姜、吴茱萸、木瓜、红花、紫草、蓝草等多种中药的种植、采收、储存等方法。此外,书中非常详细地介绍了红花、蓝草、紫草等多种中药染料的生产与使用,首次系统记载了中药染料在古代社会的应用。

  

  《齐民要术》(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1.红花杀花法

  书中记载红花的“杀花法”即红花中色素提取法:红花采收后,用碓捣得很烂,捣烂后,用水淘洗一遍,用布袋将里面的黄汁绞掉;绞完后,再用碓捣一遍,然后用澄清了的发了酸的粟饭米浆来淘洗,还是要用布袋绞去汁液,这次绞出来的汁液不要倒掉,可以用来染红。红花渣晒干后可以用来染色。

  此后,红花这种色素处理方法一直沿用。红花中含有红色和黄色两种色素,黄色色素能溶于酸,红色色素不溶于酸,故用酸米浆洗去黄色色素,留下红色色素即可用于以后染色。可见,在1500年前,我们先人已经熟练掌握了红花染红的原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

  文中还记录了用红花做胭脂、配置香膏(鸡舌香、藿香、苜蓿、泽兰)、面油、手药(护手霜)、米粉、香粉等用法。

  2.蓝草制靛法

  《齐民要术》书中第一次用文字记载了用蓝草制取蓝靛的方法:七月间,挖一个能装得下一百多束蓝草的坑,用麦秸和上泥将坑的四周涂一遍,要涂上五寸厚。蓝草割来后倒着放到坑中,再灌满水,用木柱或石头压住蓝草,使它浸泡在水中。天气热时浸泡一个晚上,天气冷时浸泡两个晚上,然后漉去根茎,将蓝草汁装到瓮里。一般标准是,容量为十石(dàn)的瓮放一斗五升(一斗为十升,十斗为一石)石灰,放进去以后,赶紧用手搅动,要搅一顿饭的功夫才能停下来(打靛)。澄清以后,倒掉上面的清水。另外准备一个小坑,把瓮底的沉淀物倒进去,等这些沉淀物干到像稠粥一样时,再舀回到瓮里装着,蓝淀也就做成了。

  蓝靛,原名为蓝淀,是蓝草发酵后加入石灰后的沉淀,要经过采摘——浸泡——滤蓝渣——加石灰——打靛——沉淀等过程,这种方法至今延用,同时,也标志着当时制靛技术已娴熟。文中准确记载了制作蓝靛的时间、石灰用量,是世界上较早的造靛技术文献之一。书中也记载了蓝草的种植、收割时间,“三月种蓝,五月别蓝,八月种冬蓝(冬蓝,即木蓝,八月用来染色)”,并指出种植蓝草,可以获得巨大收益“种蓝十亩,敌谷田一顷。能自染青者,其利又倍矣”。可见,当时蓝草染色可能已成社会主流必需品,从而促进了种蓝、制蓝的盛行。

  唐·张萱《捣练图》——描绘了唐朝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

  

  3.种紫草法

  《齐民要术》还记载了“染紫”所用紫草的种植与储存方法。紫草,《尔雅》中称为“藐,即茈草”,又叫“紫䓞草”、“紫丹”,贾思勰指出在当时社会,“种紫”比“种蓝”的利润要高,且“陇西紫草,染紫之上者。”在种植方面,指出紫草“适宜于种在黄白色土壤、土质松软的田地里,种在黑色的沙地里也很好,种过黍米、橡米而新开垦出来的地,如果种上紫草,效果特别好。紫草经不起水淹,所以一定要种在地势高的地方。”割去紫草后,收草及储存紫草时非常讲究,“沿着沟垄用耙耧将根翻过来,并加以整理。收草时,要多派些人手,速度越快越好,否则遇上雨天,就会使紫草受潮损失。每收一把,就用茅草把它捆起来(撕开葛皮来捆,效果更好),四把合成一“头”,收拾的当天就把它们砍整齐,头尾交错堆放十层左右摆成一长排,把它们放在坚实平整的地上,用木板石头将它们压扁。(趁紫草湿的时候去压,压得又直又长,如果等它们干了再去压,紫草就会断碎,不压又很难卖出去)压两三个晚上,把草的头竖在太阳下,晒成半干半湿的样子。(如果不晒,紫草就会被捂得黑黑的,但如果晒得太干,紫草又很容易断碎)五十“头”组成一“洪”,(所谓“洪”就是十字交又堆放,粗大的一头对着外面,用葛皮整个地把它们绑在一起。)然后把它放在敞屋阴凉处的木架上。木架下,不能让驴、马或人在那里撒尿拉屎,同时又要避开烟味,否则会使紫草变色。如果想要紫草存放得久,五月份就要把它移到房子里来,把门窗堵塞好,用泥密封,不让它透风漏气。立秋以后,再把门窗打开,紫草的颜色没有变。如果整个夏天都存放在木架上,紫草会变成黑色,不能再用了。此篇文章详细叙述了紫草的储存方法,说明对于紫草的质量保证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经验,已熟练掌握紫草的种植、储存方法。

  4.黄檗染潢纸

  书中卷三·杂说第三十篇记载了染潢纸的改良制作方法,之前人们是把黄蘖浸入水中,浸好后马上就把黄蘖渣丢掉,只用纯汁,贾思勰指出这样做既费材料也没好处。他认为黄蘖浸泡好后,应将它的渣滓沥出来捣碎再煮,用布袋装着压出汁来,压完后再捣碎,再煮,共要捣三次煮三次,把每次压出的汁液和在一起,可节省四倍的材料,而且得到的黄蘖汁更加明亮洁净。写成的书,要经过一个夏天后再染黄,这样书的接头缝才不会裂开。刚写成不久的书,就必需用熨斗将每条缝熨过之后再染黄,不然的话,书浸到染料中就会散开。用豆粉糊粘成的书一,千万不能受潮,受了潮就染不黄了。还指出染潢质的纸要生一些,因为生纸厚实坚牢,很适宜染,而且染得不见白底就行了,颜色不宜染得太深,否则年岁一久就会纸色发暗。文中的黄檗指的是黄皮树(川黄檗),中药名叫黄柏,可清热燥湿,用黄柏汁染成的“染潢纸”可以防虫蛀,是古代用于防止书籍生虫采用的天然防虫方法。《齐民要术》也指出了染潢纸的作用:“写迄入潢,辟蛀也。”

 

  《康熙御制耕织图》——染色

  

  5.雌黄涂改书籍

  杂说第三十篇还记载了用雌黄涂改书籍的方法:先在青色硬质的石板上,用水磨雌黄让它成粉浆;晒干后,放在瓷碗中研磨成极细的粉末;再晒干,又放到瓷碗中研磨,使它更细更匀。然后把融化的上等胶清和上雌黄粉,用铁棍在铁臼中反复捣和,使它们均匀。把捣过的雌黄做成像墨鱼丸一样的丸子,让它阴干。这样的雌黄丸用水磨后涂在书页上,就永远不会剥落。如果只是在瓷碗里和上胶清不捣匀,胶清即使加得多,时间长了也会剥落。用雌黄涂改书籍,最好是等染黄干了之后再涂;若是先涂雌黄再染黄,染色时雌黄就会融掉。从这里可以看出雌黄是古代的“涂改液”,用来修改染潢纸上写错的文字。

  6.地黄染御黄

  御黄是指古代皇帝龙袍专用的黄色,在魏晋时期用来染御黄的染料是地黄。《齐民要术》非常详细地记载了地黄染御黄的方法:用石头将地黄根捣成烂浆,与草木灰汁和在一起,搅拌均匀,挤出澄清汁液来,装在另一个容器里。再将地黄渣滓捣得极细烂,又用灰汁拌和,再将滤液倒入不脱色的锅里,煮生绢,多翻转几次使煮得均匀,提起来看布里像有装水的袋子,代表绢煮熟了。将绢捞出来放入盆中,整理平整。过一会儿,拧干水分,抖掉渣滓晒干。再将熟绢放到头次滤出的地黄汁中加热,并反复搅匀,使它上色均匀。等盆里汁冷了后,再把绢拧出来,晒干,就染成了。大约用三升地黄,可染得一匹御黄。地黄放得多,染出的颜色就好。从这里看出,贾思勰记载的是两次染色,第一次染色是将生绢放入第二次提取的地黄汁合草木灰汁中煮成熟绢,第二次染色是将熟绢放入头次地黄汁中染色,属于直接染色法。地黄染出来的御黄代表着中央集权,象征着高贵和权威。

  

  清雍正·明黄色缎绣彩云蝠金龙纹男棉龙袍(故宫博物馆藏)

  《齐民要术》中记载的红花、蓝草、紫草、地黄、黄檗等中药染料的种植和染色方法,一直沿用,明代的官修农书《农桑辑要》、明代徐光启编撰的《农政全书》、明代本草专著《本草纲目》等都收录了这些方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早期积累的中药染料种植、使用的重要经验。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中医药博物馆,冯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