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一)
在中医药的宝库里,有一门古老而神秘的技艺——中药炮制。它是指根据中医药理论,采用特定的加工方法,对中药材通过净制、切制、炮炙、发酵等多种方法进行处理,以提高药效、减少毒性、便于储存和使用的过程。它不仅关乎药物的制备,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药材与临床、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这一技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四大流派:建昌帮、樟帮、京帮和川帮。今天,就让我们先一起走进建昌帮的世界,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建昌帮的故事始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发祥于江西省南城县,古称建昌府,一个自古以来就是中医药发展重镇的地方。建昌帮与樟帮合称为江西帮,享有“建昌认同似金规,不过建昌药不灵”的美誉,其影响力横跨赣、闽,甚至远播东南亚和欧美。
建昌帮的炮制技艺在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建立了炮制规范和体系。其饮片外形以“斜、薄、光、大”为特征,色泽鲜艳、气味纯正、香气浓郁,毒性低,疗效高。
建昌帮的神秘兵器
1. 天下第一刀——建刀
建刀,也被称作“刹刀”或“琢刀”,被誉为“天下第一刀”。这把刀的锋利程度,据说能与传说中的龙泉剑媲美,甚至更胜一筹。自古以来,药界流传着“见刀认帮”的说法,一把建刀在手,足以证明药师的建帮身份。
建刀不仅是一把刀,它是一个完整的工具套装,包括刀案、刀床、苏木刀栓等,每一件都为精准切制药材而生。这把刀重约1.5公斤,它的设计巧妙——刃深、把长、刀面阔大,每一刀下去,都能轻松切割根及根茎、藤木、果实、全草类等药材。无论是片、段、丝、块,建刀都能游刃有余。
2. 药材的塑形师——雷公刨
雷公刨,又称“药刨”,是将药材加工成形的主要工具,建昌帮中药饮片独特的“斜、薄、大”特色主要归功于此工具。雷公刨结构类似于木工刨刀,适用于刨制长、斜、直、圆各形薄片或极薄片,并且片形均匀美观,片张可大可小、工作效率高。使用雷公刨时,要求动作清爽利落,速度快,而且成品要厚薄均匀,整齐划一。
根及根茎、果实类药材往往刀刨通用。成为一名建昌帮技师,首先得精通“刀刨八法”,这包括了拈个、斜捉、直握、手托送药等切法,以及圆斗加压、手按、压板、长斗等刨法。
3. 形态的魔术师——枳壳夹与枳壳榨
枳壳夹和枳壳榨是专用于加工枳壳的,它们是一对好搭档,负责将枳壳挖去内瓤后压扁成半月型,再进行最后的定型。操作时,药师们坐在工作台前,左手紧握枳壳,右手启动枳壳夹夹板,一个个枳壳在他们的巧手下变成了完美的半月形。接着,将它们一片片地整齐堆叠在榨架内部,直到达到所需的层数。枳壳就在榨内被紧紧压实,完成了它们的最终定型过程。
4. 去毛的利器—泽泻笼
泽泻笼,别名“竹笼撞毛器”或“撞笼”。它由竹篾制成,操作时,两位技师各站一端,双手紧握木把,来回推拉,让药材与药材、药材与笼内壁发生碰撞,去除药材表面的细须根或茸毛。必要时,还会加入碎瓷片,增加摩擦,确保药材的纯净。这种方法适合用于加工泽泻、香附、狗脊、知母、马钱子、三棱和骨碎补等多须根或多茸毛的药材。
5. 细节的雕刻家——香附刀与茯苓刀:
香附铲,或称香附盆,是加工香附米的传统工具。技师们将润制后的香附原药材倒入盆中,反复剁切,直至达到规定的大小。
茯苓刀,又称靴型皮刀,以其薄刃著称,主要用于铲削茯苓皮。另有茯苓钻,用来检查药材软化的程度。
这些工具和技艺,构成了建昌帮中药炮制的精髓,它们不仅仅是工具,更是建昌帮技师们匠心与智慧的结晶。
(图片由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中医药博物馆 王志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