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史话 ——桑蚕科普系列(1)

发布日期:2022-08-20

  桑与蚕,和中医药有着千丝万缕的剪不断的情结,小编想由此文作为开篇,通过几篇桑蚕系列小文,介绍一下桑蚕的历史、文化以及它们与中医药的深厚渊源,让我们更深层次地认知桑与蚕,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据民间传说,是黄帝的妻子嫘(léi)祖发明了养蚕。有一次嫘祖在野桑林里喝水,树上有野蚕茧落下掉入了水碗,待用树枝捞出时挂出了蚕丝,而且连绵不断,愈抽愈长,嫘祖便用它来纺线织衣,并开始驯育野蚕。而嫘祖便被后世祀为先蚕,历朝历代也都有王后、嫔妃们祭拜先蚕的仪式。

  据考证,中国种桑养蚕在新石器中、晚期就开始了。而最早在正史元代的《通鉴纲目前编外记》中有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皲裂之患,后世祀为先蚕”。

  上古时代的传说故事虽不足以作为养蚕缫丝制衣起源的论据,但大抵可以推测出我国桑蚕文化起源之早。考古研究也有证明。比如考古发现的距今约2万年左右的北京山顶洞人,就已学会利用骨针来缝制苇、皮衣饰;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的与纺织相关的器物,距今也有近7千年。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面青铜人头像想必大家不陌生吧,那是先秦时期的古蜀国的物品。而古蜀文明恰恰是以蚕丝文化为标志的,“蜀”在当时的本意就是蚕,《说文》云:“蜀,葵中蚕也”;《方舆胜览》记载了蜀开国时蚕业发展情况。降至后世,蜀地蚕丝业愈益发达,左思于《蜀都赋》中云:成都“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杆相和”,蜀锦远销东吴北魏,也成为当时丝织物中的上品。

  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丝织手工业发展很快,织造丝织物的地区也大为增加。 蚕桑生产对各国政治、经济的影响很大。在秦国推行的出名的“商鞅变法”中,就特别规定了生产丝绸到达一定数量就可以免除徭役,可见那时国家对蚕桑发展的重视程度。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便成为了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使者。骆驼、马匹组成长长的驼马运输队,满载着像云霞、似流水的丝绸,从汉朝首都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跨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西亚,到达地中海港口,再转运到罗马和埃及,迈出了让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沟通的重要一步,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中外在丝绸和蚕桑技术上的交流更加密切并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隋唐时期中国的蚕丝业逐渐转移到了长江流域,唐宋时期,丝绸又通过海上的丝绸之路输往了日本和东南亚。唐朝更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丝绸让世界为之惊异。第一次穿上中国丝绸皇袍的罗马帝国凯撒大帝,倾倒了整个欧洲贵族,罗马帝国也有了“一两黄金一两绢”的说法。11世纪马可波罗在书中写道:这些织物五光十色,目迷神眩,鬼斧神工,极其精巧。阿拉伯人称它“像神话中的仙女一样美丽”,欧洲人誉之为“大地的鲜花”、“天空的彩霞”、“像梦一样神秘”。丝绸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也成为了中国灿烂文明的象征。

 

  悠悠五千年,服饰文化千变万化,而丝绸的记忆却从未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褪色。中国人对于桑蚕文化的喜爱仿佛刻在了骨子里,有关桑蚕的故事,从未间断,女子采桑、养蚕、丝织的场景,出现在诗歌里,唱词里,水墨画中。一部中国古代桑蚕文化史,也是一部中华先民的创造发明史。“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桑蚕农耕,本就是中国人田园牧歌生活里最美的日常。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桑蚕丝织却从未在生活中走远。

  到了现代,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全球丝绸原料的主产地,居世界第一位,近年来,大批技术装备研发取得了新进展,传统丝绸工艺技法得到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有效提升了丝绸文化的影响力,我国也正在适当调整战略,逐步由生丝、丝绸原料的最大出口国,向丝绸终端商品的生产及出口国而努力。

 

  

  

  (中医药博物馆  潘激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