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桑树”而得名的一味中药——桑寄生 ——蚕桑科普系列(6)

发布日期:2023-04-10


“桑寄生”的名字,一般人肯定会想,这一定是一味与桑树有着紧密联系的中药,一定是寄生在桑树上,靠桑树生长的中药。这种猜想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完全对。

这里有一个关于“桑寄生”的传说故事,让我们用一种轻松的模式开启“桑寄生”的认知之旅吧。

话说从前,有一个财主的儿子患了风湿症虽然请了多方大夫治疗,但仍不见好转,那孩子接连几年都只能瘫卧在床后来财主听说20里外的南山有位药农颇懂医术善治此病就派一名小长工每隔两日去南山找药农取一次药可连服了多次药也未见多大起色

这年冬天连降了数日大雪小长工衣着单薄刚上路就冻得浑身打颤实在无法进山便徘徊在村外他想反正吃什么药也不见好于是就把老桑树的枝叉上长的一种小枝条折下来充当药草送给东家财主照常煎了拿给儿子喝小长工骗过财主之后又每次沿用同样的办法搪塞过去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财主儿子的病却日见好了起来药农得知消息后很是纳闷儿心想整整一冬都没见人来取药这孩子到底是吃了什么病愈的呢于是他决定亲自下山探问究竟药农刚迈进财主的院门刚好碰到小长工小长工怕事情败露后会挨打只好将实情告知了药农药农答应为小长工保密,并小长工带他到老桑树下亲手折树上的这种小枝条给他看药农在之后也采了不少这些小枝条,用其先后治愈了不少风湿病患因为这些小枝条寄生在桑树上他就给起了名字叫桑寄生”。这以后,“桑寄生”的名字也慢慢被更多的人知晓了。

桑寄生是一种常用的传统中药材,古籍记载很多,但与现代叫法有些不同。古时所称的桑寄生药材,现在是有桑寄生、槲寄生两个名字。桑寄生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神农本草经》:桑上寄生:味苦,平。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一名寄屑,一名寓木,一名宛童 这里的“宛童”古时就是寄生树之意。此处从其味道判断,这里所说的与槲寄生药材相符。《名医别录》:“桑上寄生,味甘,无毒...一名茑。生宏农桑树上...” 这里从“弘农”可判断此处所载“桑上寄生”实为槲寄生。

还有很多古代医学著作如《新修本草》、《蜀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等都有关于桑寄生的记载,但实为现代所用的槲寄生。《本草纲目》所载中兼有桑寄生和槲寄生两种药材的植物特征,也说明当时所用桑寄生药材实际包含了两种。然《滇南本草》中所描述药材实为现用桑寄生。

文献考证不难看出,桑寄生与槲寄生的应用一直都比较混乱。直到1977年版《中国药典》才正式将桑寄生与槲寄生分列为种中药。桑寄生为桑寄生科桑寄生属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别名:广寄生、寄生。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属植物槲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注:寄生在桑树上的不都是桑寄生,也可能是槲寄生,要进行分辨)。别名:北寄生、柳寄生。可见桑寄生与槲寄生是同科不同属的两种半寄生植物,按现代植物分类学我国有桑寄生植物有3科13属,百种之多,故在现在市场中也多有鱼龙混杂现象要分辨它们,可从以下几点来看。

先从产地上看,桑寄生主产以南方为主,槲寄生主产以北方地区为主。再从性状上看,桑寄生质地较硬,断面不平,相对较柴,叶卷曲,有短柄,幼叶被细茸毛,味涩。槲寄生叉状分枝较多,质轻,较脆,比较容易折断,枝端叶对生,容易脱落,无柄,味微苦,嚼之有黏性。

另外,再从化学成分和功效看,桑寄生主要含有黄酮类物质,主要含有槲皮素、槲皮苷、广寄生苷及少量的右旋儿茶酚等,不含齐墩果酸。槲寄生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以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为主,此外还有生物碱、三萜化合物和齐墩果酸等。两者在功效上比较近似,药典都归纳为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看似一样,但其实在临床应用上也是有区别的。桑寄生更长于“通”:祛风湿、通经络。槲寄生更长于“补”: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两者都有抗肿瘤作用和降压作用,桑寄生抗炎作用更显著些,在骨伤科及妇科中的应用也广些。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桑寄生属于半寄生性植物药材,它的寄主非常多,有几十种不止,像桑树、梨树、桃树、李树、梅树、龙眼、荔枝、杨桃、油茶、油桐、橡胶树、榕树、核桃、栎树、柯树等等,都是它的寄主,这大家就明白了,桑寄生可不单是只寄生在桑树上的

桑寄生以寄主为“土壤”,所以寄主也成为影响桑寄生生长发育的最直接因素,不同寄主桑寄生毒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尤其以漆树、夹竹桃等毒木类寄主植物毒性会比较明显,在应用时可要特别注意哟!

随着中医药的日益发展,希望桑寄生药用资源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对其的研究工作能更加精准全面,为指导科学安全用药及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更多助益,为人类健康造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医药博物馆  潘激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