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郡赤土——赭石

发布日期:2023-04-17

  

  赭石,为氧化物类矿物刚玉族赤铁矿,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Fe2O3),是自然界分布很广的铁矿之一,同时也是常用的矿物药之一。

  赭石,原名“代赭石”。“代”指的是产地,为公元前代国领地,战国时期代国灭亡,赵武灵王设置代郡,后又改为代州、雁门郡,为现今大同市东部和河北省西北边地一带,如河北蔚县,山西代县等地。“赭”指的是颜色,即赤红色,《广雅·释器》称“赭赤也,《说文》赤土也代赭石本意是产自代郡的赤红色矿石。《名医别录》曰“出代郡者名代赭”,《新修本草》云“此石多从代州来”,《天工开物》云“代赭石,殷红色,处处山中有之,以代郡者为最佳”。《本草纲目》释名曰“赭,赤色也。代,雁门也。今俗呼为土朱、铁朱。《管子》云:山上有赭,山下有铁。铁朱之名或缘此,不独因其形色也。”可见,其得名缘由与产地、颜色有关,赤土、血师、紫朱、土朱、铁朱、赤赭石、红石头等异名皆源于此。

  

  鲕状赤铁矿

  

  鲕状赤铁矿(局部放大)

  赭石还有一个异名是钉头代赭,或丁头代赭、钉代赭,这与其矿石形态有关。在地质的沉积作用中,赤铁矿有时会形成鲕(ér)状、豆状、肾状集合体的产物。《说文》云“鲕,鱼子也”,鲕状即是圆球状,鲕状赤铁矿是由球形、椭圆形球状、颗粒状赤铁矿胶结成的致密集合体,鲕粒内部常有同心层状构造;鲕粒直径大于2mm的赤铁矿集合体为豆状赤铁矿;呈半球状并彼此黏结的致密赤铁矿集合体称肾状赤铁(见下图钉头代赭石),肾状内部常有同心层纹或放射状构造,此三者均为优质的药用代赭石。钉头代赭石一面有圆形乳头状突起,习称为“钉头”,另一面与突起相对应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断面呈层叠状,且每层均以“钉头”而呈波浪状弯曲,“钉头”也是鉴别赭石的重要特征,宋朝苏颂在《本草图》记载“今医家所用多择取大块,其上文头有如浮沤丁者为胜,谓之丁头代赭"。药用赭石多是挖取表面有钉头状突起部分,除去泥土、杂石即可入药,表面棕红色或者铁青色,条痕樱红色或者红棕色,质地坚硬,用手抚摸有红棕色粉末沾手。入药以色棕红、断面层次明显、有钉头、无杂石者为佳。

  

  豆状赤铁矿

  

  豆状赤铁矿(局部放大)

  赭石具有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之功效。其质重沉降,又性味苦寒,善清肝火,是重镇潜阳常用之品,常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心烦难寐;同时质重性降,是重镇降逆的要药,尤其善于降上逆之胃气而具有止呕、止呃、止噫之效,经典名方有旋覆代赭汤,是赭石与旋复花、半夏等配伍治疗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等症;也可以降上逆之肺气而平喘,《普济方》单用赭石一味研末,用米醋调服,可治疗哮喘有声、卧睡不得;并具有凉血止血之功效,可治血热吐血、衄血、崩漏等。在临床应用于镇静降逆,以生者为宜,作用止血收敛以煅用为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赭石有收敛保护胃肠黏膜作用,并能促进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新生,又具有中枢镇静作用。

  

  钉头代赭石(钉头面)

  

  钉头代赭石(凹窝面)

  赭石除药用外,还可用作颜料或者染料。赤铁矿遍布各地,是原始民在自然的居住环境中简单易得的矿物,赭石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矿物染料。距今约五万年到十几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开始使用赭石作为红色矿物颜料。约在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人民,用赭石等在躯体上涂绘各种花纹图案,除对野兽起恐吓作用外,也作为氏族间相互区别的标志。1963年,江苏邳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五块赭石,赭石表面上还有研磨过的痕迹,表明先民已经较多地利用矿物颜料。中国古代的墓穴装饰、敦煌石窟的壁画上都大量使用了赭石。同时,赭石也是中国画中不可或缺的颜料。

  

  赭石

  赭石还可以用来染衣,所染得色泽称为赭色,在古代早期象征低贱,是囚衣所用色,称为“赭衣”,代指囚犯。到五代时期,赭色的含义有所改变,褐红色成为将士的战袍色泽,到了唐高宗时,一度被选为皇帝的专用色。赭色因为近似血色,古人又以赭石涂面祭祀,称为“赭面”。赭又可指代脸色,比如《诗经·国风·风·简兮》“赫如渥赭,公言锡爵”,是说“他的脸红如赭色,公说,赐他一杯酒”。古代本草中,也记载了赭石染色的应用,如唐《新修本草》记载“其赤者,亦如鸡冠且润洋,上人惟采以丹楹柱”,宋《本草图经》记载“今人以涂牛角”,《本草纲目》记载“研之作朱色,可点书,又可罨金益色赤”。可见赭石在古代的染色应用极广。

  产于代郡,色泽赭红,重镇沉降,染用普遍,赭石以其独特的矿物性状,成为古代应用最广的矿物颜(染)料之一,也由于重镇降逆的药物特性成为重镇潜阳、降逆止呃的要药,至今仍为常用矿物药之一。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医药博物馆   冯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