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的韵味

发布日期:2023-04-24


  人们常用苦涩表达难以言表的悲伤情绪,然而“苦尽甘来”,“苦”中又仿佛蕴含着一种无言的力量。作为五味之一,苦味在饮食中用得最少,却不可或缺,单纯的苦味难以接受,但用苦来调味却能消除异味,刺激食欲。

 

  苦苣菜                 苦菜

  “苦”为草字头,最初表示一种带有苦味的植物。《诗经·唐风·采苓》中记载:“采苓采苓,首阳之巅。”“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苦,大苦,苓也。”这里的“苓”和“苦”指的就是一种苦味的野菜。《诗经》中记载的“苦”“苓”究竟是何种植物?对此古代文献中有多种解释,包括苦为荼、苦荬、游冬、苦苣、天香菜、天精菜等等。总之“苦”是先民们在采集植物阶段对各种植物苦涩味道的体验。由此可见,民间食用苦菜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苦菜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明目、和胃止咳的功效。周王宫廷饮食制度中已经明确有“夏多苦”的规定,《礼记》中也有夏季调味要“多苦”的记载。然而,味道太苦也会使脾胃功能受损,所以《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豆豉

  马王堆汉墓出土豆豉

  屈原在《楚辞·招魂》中提到:“大苦咸酸,辛甘行些。”汉代王逸对此的注释是:“大苦,豉也。”因此,有人认为豆豉也是先秦时期饮食中的苦味食材之一。豆豉是用豆类发酵制成的调味品,古代又称为“幽菽”,这个名字非常形象,“菽”就是豆子,把煮熟的豆子幽禁起来发酵后就制成了豆豉。豆豉最早记载在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饮食》中,书中称赞豆豉“五味调和,需之而成”。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棺椁中,有一个黄褐色釉的大口罐,出土时罐口由草和泥填封,罐内装的就是豆豉姜,这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夫人生前所用的调料,直到今天,湖南乡间制做酱菜也用类似的方法。

  古人不但把豆豉用于调味,也将其入药用。中医认为,豆豉性寒、味苦,入肺、胃经,具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的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黑豆性平,作豉则温。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能止汗。”能根据所搭配的不同药物能发挥不同的作用。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栀子豉汤”,用栀子、豆豉煎汤治疗外感风寒,用来清热除烦。

 

  苦瓜

  中医认为,苦味食物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尤其夏季要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等。夏季暑热难耐,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烦躁气闷的不良反应。人们喜欢吃寒凉的食物,影响脾胃运化,苦味食物不仅能降泄心火,还能泄暑热、燥湿邪,使脾胃的功能得以恢复。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医药博物馆  甄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