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药并用——苏木

发布日期:2023-06-06

  在中药综合展厅大型药材标本展柜里陈列有三件苏木标本。一件是苏木心材,已除去粗皮及边材,呈圆柱状,长约80cm,直径约15cm,表面颜色为红黄色,横断面可见显著的年轮,质地坚实,是一件质量上好的苏木药材标本。另外两件为苏木根部标本,不规则根状,表面栓皮粗糙,断面可见紫红色的心材,质地极其坚实。这三件标本均购自广西玉林药材市场,很好地为观众展现了木类中药的性状特征。

  

  苏木心材

  

  苏木,原名苏方木。李时珍解释其名称缘来,“海岛有苏方国,其地产此木。今人省呼为苏木尔”。后世本草中又常常写为苏枋、苏方、苏木。苏方国为古地名,指东南亚诸国,即苏木的原产地为缅甸、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属于进口药材。李时珍又指出“暹罗国人贱弃如薪”,暹罗国即今泰国,当时泰国的苏木不仅量大还价格便宜。清朝时期,苏木仍是以进口为主,但广西、云南也有产,但由于路途不便,价钱远比海外船运而来的苏木贵。《植物名实图考》称“滇产不出境,培莳者少……滇产于滇所资,其价皆十倍。”

 

  苏木根

  在清朝历个朝代,苏木都是东南藩属国上交给朝廷的贡品,如《钦定大清会典》就多次记载了苏木作为贡品。康熙十四年暹罗国的贡品有“龙涎香一斤、犀角六,沉香二斤、豆蔻藤黄乌木个三百斤、苏木三千斤上、冰片一斤…….”嘉庆元年暹罗国的贡品有“白檀香、樟脑、桂皮、降真香、白豆蔻、乌木、苏木等凡二十三种”。由于清朝明令禁止百姓私自出境和下海,苏木作为当时外来商品,是严禁私下贸易的。《钦定大清会典》卷七百七十五“刑部五十三”严格规定,如私自建造大船后租给海员,用于运输番货,虽“不层造有大船,但纠通下海之人接买番货,与探听下海之人番货到来,私买贩卖苏木、胡椒至一千斤以上者,发边卫充军,番货并入官”,可见惩罚是极其严重的。

  现在,苏木在我国西南诸省,如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及海南、台湾等地均产,野生或栽培均有。全年均可采收,一般多在5~7月间,将树砍下,除去粗皮和边材,取中间黄红色或红棕色的心材入药。《本草纲目拾遗》称心材为“天成沙”,并云“难得,须嘱染坊陆续收之存,不拘多少入药用”。一般树龄越长,心材越红,质量也越好。古代入药讲究“中心纹横如紫角者,号木中尊色,其效倍常”,即说的树龄长的苏木质优效高。

 

  苏木心材

  古代,苏木主要有两大功用,一是药用,自唐《新修本草》首载,历来作为破血药应用。二是入染料用,其木材去皮后煎汁,可染红色,是古代常用的木本植物染料。在历代本草和其它文献中,可以看出两大功用的记载。

  •   药用

  《新修本草》首载苏木,称苏木“主破血、产后胀闷欲死”,五代前蜀李珣《海药本草》中记载“主虚劳血癖气壅滞,产后恶露不安怯起,卫心腹中搅痛,及经络不通,男女中风,口噤不语”。

  苏木主破血,古代常单方入药,可煎汤,亦可制成散剂,内服或外用。服时既可用水助服,亦可用酒。如《肘后方》记载产后血晕用“苏方木三两,水五升,煎取二升,分再服”,这是水煎汤剂;《普济方》载:治破伤风病用“苏方木为散三钱,酒服立效,名独圣散”,这是散剂,并用酒服;《摄生方》载:“凡指断及刀斧伤,用真苏木末敷之,外以蚕茧包缚完固,数日如故”,这是外用。

  

  中药苏木

  苏木专调产后血迷,有个著名方子“参苏饮”,即苏木煎水去滓,调入人参末,可治疗产后气喘,面黑欲死。《本草蒙筌》称苏木“女科资通月水,产后败血立除。外科仗散肿痈,跌扑死血即逐”,确实也。由于古代苏木是常用红色染料,治血病,“若无苏方取绯衣煮汁服亦得”,也由此证实苏木确为行血要药。

  •   染用

  苏木含有巴西苏木素、巴西苏木色素等水溶性红色色素成分,对棉、毛、丝、麻等纤维均能着色,经过不同金属离子的媒染,染成之色丰富多样,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染色木料,直至清朝,都是应用最普遍的天然染料之一。

  

  苏木染液

  其染色应用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苏方,树类槐花,黑子,出九真,南人以绛,渍以大庚之水,则色愈深”。可见当时在西晋的南方地区,苏木已经作为染料普遍使用。据文献考证“大庚之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此处记载即为苏木的媒染方法。唐代,随着印染技术的成熟,所需染材的丰富,苏木开始大量地从国外输入。在改革官服制度时,其中四品官员所穿的朝服便是苏木和明矾媒染所得的色彩,被称之为绛色或绯色、红色、赤色、朱色等,由此可见,唐代苏木染色的色名颇为丰富。到元明时期,苏木已是东南亚地区输入中国的大宗货物之一。苏木染色应用范围变广,明代王宗沐《江西大志•褚书》记载,当时染纸染红色的染料便有苏木,且与染布做法基本相同。明代的多本本草文献中都可见到苏木染色的记载,《药性粗评》云“苏方木,即染绛苏木也”,《本草纲目》云“其木,人用染绛色”,《本草蒙筌》云“多生海外,堪用染红”。

  此外,苏木的染色技艺也有所提升,明代《天工开物》“彰施”中对苏木染色也有详细说明,不仅对其单独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还描述了苏木使用不同媒染剂、以及与其他材料(黄檗、蓝靛、槐米等)复染产生的变化,可染得木红、紫色、天青、葡萄青、藕褐等。

  木红色(苏木煎水,明矾、五倍子媒染)

  紫色(苏木染底色,青矾媒染)

  天青色(蓝靛浅染,苏木再套染)

  葡萄青色(蓝靛深染,苏木水深盖)

  藕褐色(苏木水薄染,再用莲子壳、青矾水薄盖。)

  

  苏木染色

  

  明代倪朱谟在《本草汇言》中记载“取木锉细,捣烂,水煎汁,加白矾些许,用染红色,名木红。如见铁器,则色暗不鲜,见天雨水,则色淡白不红。暹罗国人贱弃如薪”。这也是记载了苏木用不同媒染剂所染,会出现不同的色泽。清朝时期,苏木仍是常用染料,《植物名实图考》称“染绛用极广”。在《钦定大清会典》中,可以看到,苏木、紫草等是常用的染料,如清宫制造御书处在成造朱墨时,“造朱一料,用朱砂一斤……用苏木三斤, 用紫草二斤”;盛京工部右司在染纸时,“白矾八十四斤有奇,苏木二百二斤有奇,槐子一百六十一斤有奇”;户部三库之一颜料库常年储备乌梅、明矾、茜草、灯草、紫草、五倍子等物料。可见,在人造染料尚未进入中国时,苏木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对我国染色技术发展作用颇大。

  尽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生产的合成染料开始被引进中国,苏木及其他传统的天然染料及染色方式受到冲击。但在我国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仍可见到苏木、蓝靛等植物染料的使用,传统草木染这一技艺依然被传承下来。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医药博物馆,冯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