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中之精——硫黄

发布日期:2023-07-23

  

  卡瓦伊真火山                     当地人采硫黄矿

  在印度尼西亚东部有一座著名的活火山——卡瓦伊真火山,其中有一个宽约1公里的火山口湖,以富含硫磺而著称,高纯度液态硫磺燃烧会发出的蓝色火焰,宛如“地狱之火”,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成为是世界著名旅游景点。这些液态硫黄冷却后就形成天然硫磺块,经开采后运到我国就成为中药硫黄。

  硫黄,以“石流黄”为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吴普本草》首次称其为“硫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硫黄”为正名收载。古代本草学著作或曰硫黄,或曰石硫黄、水流黄、土硫黄、石留黄、舶上硫黄等等,名称繁多,不一而足,皆因硫黄的产地、颜色、形状不同而来。硫黄常由火山作用而产生,故常见于温泉、喷泉、火山口附近。十九畏歌曰“硫黄原是火中精”,就是源于此。硫黄也做“流黄”,即是其性质通流,加热能化流为水。“石硫黄”、“水硫黄”、“土硫黄”则与其产生环境与原因有关。

  

  硫黄

  《本草纲目》也记载了硫黄的产生情况,云“凡产石硫黄之处,必有温泉,作硫黄气。《魏书》云∶悦般有火山,山旁石皆焦熔,流地数十里乃凝坚,即石硫黄也。张华《博物志》云∶西域硫黄出且弥山。去高昌八百里,有山高数十丈,昼则孔中状如烟,夜则如灯光。”由此可见,古人对硫黄的产生情况已有清晰了解。

  在中药综合展厅陈列有硫黄的各种类型标本若干件,有自然硫、天生黄、自然硫晶体等。

  

  自然硫

  

  自然硫为硫黄的矿物名称,即文献中的石硫磺、土硫黄等。其采挖后经加热溶化,除去杂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不规则块状,称为硫黄。呈黄色,略带绿色,表面不平坦,有脂肪样光泽,上有多数小孔。用手紧握置于耳旁,可听到轻微的爆裂声。

  

  硫黄

  天生黄为含硫温泉自然生化凝结而成的天然升华硫,含硫纯度高。其颜色为淡黄色、成大小不等的颗粒状,有玻璃样光泽。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浪穷东城外五里,有温泉焉。乃昆明海洱之委也……泉底产硫磺,水热如汤……温泉注其内,其气熏蒸,上浮于石,沾濡流浃,如垂乳然,积时既久,质渐坚,堆聚岩下,玲珑”。 

  

  天生黄

  最为珍贵的标本当属自然硫晶体,一般是液态硫黄由火山裂隙口喷发气化成细小的微粒,经过升化作用冷却后在裂隙口及其低洼处形成,在自然界中比较少见。展厅展出的自然硫晶体与在石灰岩共存,晶体呈双锥状晶形,有金刚光泽,加上黄亮鲜艳的硫黄色,与基岩形成鲜明反差,具有较好的观赏性,价钱也异常昂贵。

  

  自然硫晶体

  天然采集的天然硫直接供药用的很少,一般需经过净制才可入药。现代会采用溶剂法、蒸馏法、溶解法、升华法等精制,含硫不得少于98.5%。入药之前还要再炮制,多采用豆腐炮制法,取净硫黄块与豆腐同煮,至豆腐显黑绿色时,取出漂净,阴干即得。豆腐炮制硫黄始于明代《医学纲目》(1565年,楼英著),中国药典收载的即为此法。自古以来都认为硫黄有毒,其毒性可能与含砷量有关,生品比经豆腐炮制者的含砷量大8~15倍,可见豆腐炮制起到了非常好的减毒作用。

  

  硫磺皂

  硫黄属于较少用中药,临床复方中极少用,多为外用之品。有杀虫疗疮之功,主治济癣,湿疹,皮肤搔痒,皮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黄水疮等,是现今中医外科的常用药之一。市场上亦有硫黄软膏、硫黄乳、硫黄皂等商品,含硫温泉也受追捧。因硫黄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硫可以杀虫,故中药产地、市场经常用硫黄点燃熏蒸药材(简称硫熏),也可以使色泽漂亮,便于干燥等。但会使气味变酸、遮掩败色,残留的硫黄还伤害身体,因此,中药硫熏已进行了严格控制,中国药典已对山药、天冬、天花粉、天麻、牛膝、白芍、党参、粉葛等严格限制了二氧化硫残留量。

  秉纯阳火石之精气而结成,性质通流,色赋中黄,秉纯阳之精,赋大热之性,能补命门真火不足,且疏利大肠,盖亦救危妙药也,李时珍如是说。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医药博物馆 冯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