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炮制,为何要泡胆巴?
附子,这味赫赫有名的温里药,有“回阳救逆第一品”、“补火助阳要药”之称,能救生命于危亡(如心衰休克),也能治疗怕冷、阳痿、宫寒、关节冷痛等 “阳虚寒盛”的病症。但它有个众人皆知的特性——剧毒。所以,从古至今,中医使用附子前,必须经过特殊的炮制加工,目的就是:减毒增效。
一、千年智慧:五花八门的附子“瘦身”法
附子炮制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古人为了安全有效地用好这味猛药,真是绞尽脑汁,演变了有70多种炮制方法!这些方法大致可以归为几类:
火制: 汉唐时期主要用火。比如炮(埋在热灰里煨)、烧、煨、炒、焙、烘等。简单理解,就是利用高温让有毒成分分解或转化。
水制: 唐宋时期,开始用水、黑豆汁、蜂蜜、米醋、童便(古人认为有清热降火之效)甚至生熟汤(开水冷水混合)、米粥等液体来浸泡或蒸煮附子。
水火共制: 到了明清,炮制方法更精细。常用具有解毒或制约作用的药材一起处理附子,比如甘草、生姜、黄连等。把它们煎成汁,用来浸泡、煮制附子,并延长浸泡时间,以中和毒性。童便、姜汁、甘草汁是当时非常主流的选择。
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用盐或者卤水(胆巴)来处理附子,并不是主流方法! 这种方式的明确记载,要晚到民国时期(1941年左右)才出现。
二、胆巴登场:盐的“替身”?
那么,现在药店里常见的黑乎乎的黑顺片、白花花的白附片、裹着盐霜的盐附子,为啥都用卤水(胆巴)泡过呢?这背后还有段“替身”故事。
胆巴是什么? 胆巴,也叫卤水,主要是制盐工业的副产品,主要成分是氯化镁、氯化钙等。它像盐一样,有很强的防腐作用(可参考豆腐点卤)。
为何用于附子? 附子特别容易腐烂。古人很早就发现,用盐腌制可以防腐。孙思邈在《银海精微》中记载唐代就有用“青盐水”浸附子的方法,宋元明时期用盐水炮制附子逐渐增多,清代已经很流行了。
盐变胆巴: 问题出在清末民国。时局动荡,经济困难,食盐成了管控物资,不易获得。而作为制盐副产品的胆巴,防腐效果和盐类似,又容易得到,于是自然而然地成了盐的“替身”。四川彰明县(附子道地产区江油的前身)1941年的记载,是明确使用胆巴腌制附子(泡足20天)的最早文献之一。
三、胆巴的应用沿用至今
附子利用胆巴炮制的方法在产地(尤其是四川)逐渐成熟并推广,加上其防腐效果确实显著,便于大规模生产和储存运输,胆巴炮制(包括浸泡、蒸煮、漂洗、染色等复杂工序)最终被写入国家药典和地方炮制规范,成为现代附子饮片(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黄附片等)的标准制法,一直用到现在。
(撰稿:中医药博物馆 王志霜)